囊螢映雪成語解釋(囊螢映雪這個成語形容什么)
2022-12-12
更新時間:2022-12-10 07:00:45作者:佚名
送孟東野序全文翻譯:大概各種東西不能處于平靜就會發(fā)出聲音。草木本來是沒有聲響的,風吹動它,它就發(fā)出聲響。水本來是沒有聲響的,風激蕩它,它就發(fā)出聲響。水浪跳躍,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快速,是有東西阻塞了它。水沸騰了,是有東西在燒它。鐘、磐一類樂器本來是沒有聲音的,有人敲擊它就會發(fā)出聲響。
人在言論上也是這樣,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達出來,他們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們痛哭是有所懷念。凡是從口中發(fā)出來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音樂,是由在心里郁結的情感然后向外發(fā)泄出來的,它常常借用那些發(fā)音最好的東西來發(fā)出聲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樂器,是各種器物中發(fā)音最好的。自然界對于時令的變化也是這樣,選擇那些發(fā)音最好的東西借以發(fā)出聲音。所以用鳥聲表示春天,用雷聲表示夏天,用蟲聲表示秋天,用風聲表示冬天,四季的推移變化,那必定是有不得平靜的原因吧!
對于人來說也是這樣。人的聲音的精華是語言,文辭對于語言來說,又是其中的精華,尤其要選擇善于用文辭發(fā)音的人,來借他們發(fā)音。在唐堯、虞舜時代,咎陶、夏禹是最善于用文辭發(fā)音的,就借他們來發(fā)出時代的聲音。夔不能用文辭發(fā)音,自己就借著《韶》 樂來發(fā)音。夏朝時,太康的五個弟弟用他們的歌來發(fā)音。伊尹為商朝發(fā)出了聲音,周公為周朝發(fā)出了聲音。凡是記載在《詩經(jīng)》、《尚書》等六經(jīng)上的文辭,都是文辭中發(fā)音發(fā)得最好的。
周朝衰落時,孔子一班人發(fā)出了聲音,他們的聲音宏大而且傳得長遠?!墩撜Z》說: “上天要讓孔子成為宣揚教化的人。”難道不是真的嗎? 周朝末期,莊周用他廣大無邊的文辭來發(fā)出聲音。楚,是一個大國,到了滅亡時屈原用楚辭來發(fā)出聲音。臧孫辰、孟軻、荀卿用儒道學說來發(fā)出聲音。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一類人,都用他們各自的學說來發(fā)出聲音。
秦朝興起時,李斯用文辭來發(fā)出聲音。漢朝時,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等是最善于用文辭發(fā)出聲音的。這以下到魏、晉兩朝,用文辭發(fā)出聲音的人都趕不上古代,但也從來沒有中斷過。就其中好的來說,他們用文辭發(fā)出的聲音清麗而浮華,節(jié)奏頻繁而急促,語言放蕩而哀婉,思想松弛而放縱,他們作的文章,雜亂而沒有法度。這大概是上天認為他們德行不好而不肯照顧他們吧! 為什么不讓發(fā)音最好的人來發(fā)出聲音呢?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都是用他們的才能、用文辭來發(fā)出聲音的。那些活在世上晚于他們的人中間,孟郊開始用他的詩來發(fā)出聲音。他的詩超過魏晉的作品,其中精妙的已經(jīng)趕得上古代作品,其它作品也逐漸接近漢朝作品的水平了。
同我一起交游的人中,李翱和張籍是其中突出的。這三個人用文辭發(fā)出聲音的確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上天要使他們的聲音和諧,而使他們?yōu)閲业呐d盛發(fā)出聲音呢? 還是要使他們窮困饑餓、心情悲傷愁苦,讓他們?yōu)樽约旱牟恍野l(fā)出聲音呢? 這三個人的命運,就決定于上天了。他們身居高位,有什么可高興呢,身居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呢! 東野這次到江南去任職,好像心里放不開似的,所以我講了命運由上天決定的道理來安慰他。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奪,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逼涓バ乓雍?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
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楊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jié)數(shù)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
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1、撓:搖動。
2、蕩:振動,振蕩。
3、躍:飛濺。激:在此意為阻遏。趨:快走,此指水流迅速。梗:堵塞。炙:燒。
4、思:思慮。懷:感傷。
5、樂:音樂。郁:郁結,蓄積。假:借助。
6、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我國古代制作樂器的八種材料,一般用來指代各種樂器。金,指鐘;石,指磬;絲,指琴、瑟;竹,指簫、笛;匏,指笙、竽;土,指塤;革,指鼗、鼓;木,指祝、敔。
7、時:季節(jié)。
8、推奪:推移、交替。
9、唐:帝堯的國號,虞:帝舜的國號。咎陶:又作“皋陶”、“咎繇”。舜的臣子,掌管司法,制定法律。禹:原為舜臣,后來成為夏代第一個國王。
10、夔:舜時樂官。《韶》:相傳為舜時樂曲名,由夔制作。
11、五子:夏王太康的五個弟弟,作《五子之歌》。太康以淫佚失國,五子作歌陳述大禹的警戒。
12、伊尹:商代的賢相,作《伊訓》、《太甲》等文。
13、周公:即姬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作《大誥》、《多士》、《無逸》等,相傳制定了《周禮》、《儀禮》。
14、《詩》:《詩經(jīng)》?!稌罚骸渡袝?。六藝:指《詩經(jīng)》、《尚書》、《易》、《禮》、《樂》、《春秋》六經(jīng)。
15、孔子:儒家創(chuàng)始人,他的弟子將他的言論集為《論語》一書。
16、木鐸:木舌的鈴。
17、莊周:戰(zhàn)國時哲學家,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著《莊子》?;模簭V大,唐:空闊。
18、屈原:戰(zhàn)國時楚人,我國古代著名詩人,著有《離騷》、《九歌》、《九章》等詩篇。
19、臧孫辰:春秋時魯國人,其言論見《國語》,《左傳》。孟軻:戰(zhàn)國時人,儒家代表人物,其言行見《孟子》。荀卿:戰(zhàn)國時人,其言行見《荀子》。
20、 李斯: 戰(zhàn)國末人,曾任秦國丞相, 著有《諫逐客書》、《論督責書》,見于 《史記》。
21、 司馬遷: 西漢時人,著名史學家, 文學家, 著有《史記》。相如: 即司馬相如, 西漢著名辭賦家。揚雄: 西漢著名儒學家兼辭賦家, 著有 《太玄》、《法言》等。
22、 魏、晉氏: 魏、晉兩朝。
23、 節(jié): 音節(jié)、節(jié)拍。數(shù): 頻繁、細密。弛: 松懈。肆: 放肆。
24、無章:沒有法度,丑:厭惡。形容詞用如動詞。
25、陳子昂等:均為唐代著名文學家。
26、浸淫:滲透,接近。
27、從吾游者:指跟作者學習的人。尤:特出,杰出。
28、奚以:何以。
29、役于江南:指赴溧陽就任縣尉。唐代溧陽縣屬江南道。
全文主要針對孟郊“善鳴”而終生困頓的遭遇進行論述,作者表面上說這是由天意決定的,實則是一種委婉其辭的含蓄表達,是指斥當時的社會和統(tǒng)治者不重視人才,而不是在宣揚迷信。文章屢用排比句式,抑揚頓挫,波瀾層疊,氣勢奔放;而立論卓異不凡,寓意深刻,是議論文中的佳制。
文章內(nèi)容共分四段:
第一段,論述“物不平則鳴”的道理。從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動而發(fā)出聲音,論及人的言論、歌、哭,都是因為有所不平的緣故。
第二段,列舉自然界多種現(xiàn)象論證“不平則鳴”的觀點。例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樂器,就是最善于發(fā)出聲音的東西;而上天則用鳥鳴、雷鳴、蟲鳴、風聲來告訴人一年四季的推移。這就為下文闡述“人也亦然”打下論證的基礎。
第三段,論證人也如此,不平則鳴。文章承接上文,從自然界論及人類社會,從唐虞、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一直談到隋、唐,列舉了眾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論證了“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論點。
第四段,從唐朝的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一直說到孟郊、李翱、張籍,認為他們都是善于用詩文來抒發(fā)情懷的人。作者發(fā)問:孟郊、李翱、張籍三人的優(yōu)秀詩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們的聲音和諧來歌頌國家的興盛,還是要使他們窮困饑餓、心情憂愁,而為自己的不幸悲歌?最終點明題旨:“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苯枰允惆l(fā)對孟郊懷才不遇的感慨。
孟東野,名郊,字東野,浙江人氏,韓愈的學生和摯友,唐代著名的詩人。孟郊一生窮困潦倒。早年屢試不中,直到46歲才成進士,仕途更是坎坷,直到50歲才被任命為溧陽縣尉。這篇序文,就是韓愈送他去江南時的勸慰之言。文章暗喻了當政者不能任用人才,埋沒人才的惡劣做法。整篇序是為孟郊的不得志鳴不平,可見韓愈對他的同情和推崇。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有《韓昌黎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