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原文及翻譯(醉翁亭記原文)
2023-06-04
更新時間:2023-05-28 14:02:32作者:未知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翻譯: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離去。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出自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所創(chuàng)作的寓言小品《黔之驢》,文章諷刺了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影射當時統(tǒng)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
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地本來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去。驢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在山腳下。老虎看到驢是個龐然大物,把它當作神靈,躲藏在樹林里偷偷觀察它,漸漸小心地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吃自己,十分恐懼。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發(fā)覺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lǐng)。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仍始終不敢與它搏斗。漸漸地逼近后,越來越輕侮驢,撞動擠靠、沖擊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興,心里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離去。
唉!驢的形體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于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
?、偾╭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重慶彭水縣,轄地相當于今彭水、酉陽、秀山一帶和貴州北部部分地區(qū)?,F(xiàn)以“黔”為貴州的別稱。
②則:卻。
③龐然:巨大的樣子。
④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
?、萆猿鼋簼u漸地接近它。
⑥慭(yìn)慭然:驚恐疑惑、小心謹慎的樣子。
⑦莫相知:不了解它。
⑧他日:有一天。
?、岽篑敚悍浅:ε?。
?、膺h遁:逃到遠處。
?且:將要。噬(shì):咬。
?益:逐漸。
?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擊它。
?狎(xiá):親近而態(tài)度不莊重。
?蕩:碰撞。倚:靠近。沖冒:沖擊冒犯。
?不勝怒:禁不住發(fā)怒。
?蹄:名詞作動詞,踢。
?計之:盤算著這件事。
?跳踉(liáng):跳躍。?(hǎn):同“吼”,怒吼。
?乃:才。去:離開。
?類:似乎,好像。德:道行。
?宏:洪亮。
?向:以前,當初。
?疑畏:多疑又害怕。
?卒:最后,最終。
?是:這樣。
這篇文章表明能力與形貌并不成正比,外強者往往中干;假如缺乏對付對手的本領(lǐng),那就不要將自己的才技一覽無余地展示出來,以免自取其辱。全文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shù)上的享受和滿足。
《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chuàng)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diào)藍田尉,升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坝镭懜镄隆笔『?,被貶為永州司馬。
后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游記多有寄托,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東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