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起新都桂湖恢復開放(新都桂湖公園現(xiàn)在開放了嗎)
2022-12-02
更新時間:2022-06-27 10:06:29作者:未知
今天,請跟隨千龍網(wǎng)友“北京行旅攝影”的腳步,一起去探訪南城胡同深處里的名人故居和曾經(jīng)引得眾位文學大師到訪的法源寺吧。
法源寺內(nèi)的丁香樹。
探訪北京法源寺之前,我先來說說老北京的京師花事。老北京人有這樣的諺語,叫做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寧寺的芍藥,法源寺的丁香。我聽說老北京人分二種,一種是過去的老北京人,一種是現(xiàn)在的老北京人,區(qū)分“過去的老北京人”和“現(xiàn)在的老北京人”有一種方法,就是看他(她)在如何春天賞花。
“現(xiàn)在的老北京人”亂套了,那兒的花多往那兒哄,這跟“過去的老北京人”就不一樣,“過去的老北京人”的京師花事像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去專賣店似的,是有講究的,是不能夠亂套的。
如今,北京早已經(jīng)沒有這樣的賞花講究了,倒不是因為花多了隨處都是,看著方便了,而是沒有以前那樣的情致,專賣店到底沒有自由市場好使。《紅樓夢》的時代,賞花時是要作詩的,現(xiàn)在賞花時光忙著頻頻拍照了。春天的法源寺不僅成了公園,也真的成了熱鬧的集市呢。
我再來說說我是如何探尋丁香濃煞的法源寺的。說來真不好意思,我是從紫竹橋出發(fā)的,進入菜市口大街,問了幾個老北京人才找到這個叫南半截胡同的地方。南半截胡同位于北京市宣武區(qū)菜市口以南,由于胡同的長度為南北縱向的街道的一半而得名。
這是老北京很有名的一條胡同,房屋的歷史都有百年以上,破舊不堪,胡同周圍已經(jīng)建起了高樓大廈,“南半截”因為被國家重點保護,所以還沒有拆遷。
這是南半截胡同7號,考證,在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章學誠率領幾位浙江在京官員,在南半截胡同路西(即今南半截胡同7號)的一所宅院內(nèi)籌建了“山陰會稽兩邑會館”,簡稱“山會邑館”。中華民國初年,山陰縣、會稽縣合并為紹興縣,該館更名為“紹興縣館”。
這是南半截胡同7號紹興會館,當年,章學誠、錢德承、蔡元培、錢玄同等人都曾在該會館出入。中華民國初年,會館編有《越中先賢詞目》。
1912年8月5日傍晚,周樹人(魯迅)抵達北京,當夜住在騾馬市大街的長發(fā)客店。8月6日上午遷入該會館的“藤花別館”。此后在這里居住四年。
據(jù)《魯迅日記》記載,由于不堪鄰居喧鬧及蚊蟲叮咬,他在1916年5月6日遷到該會館的“補樹書屋”居住?!把a樹書屋”獨占一個院。有院門為月亮門,屋內(nèi)墻上有一塊石匾,上面有名叫“阿堯”的人的題詞:“昔有美樹,花夜合,或曰楝之別種蓮敷,遂以名其軒,壬寅春樹折,癸卯乃謀種而改題云?!?。《魯迅日記》記載的意思是說,壬寅年(1842年)院子里的楝樹折斷,在癸卯年(1843年)補種了現(xiàn)存的槐樹,所以將該房屋改名為“補樹書屋”。由于不堪鄰居喧鬧及蚊蟲叮咬,魯迅在1916年5月6日遷到該會館的“補樹書屋”居住?!把a樹書屋”獨占一個院。
魯迅喜歡此處的清靜,就住了進來,在此住了三年半,直到1919年11月21日遷居北京八道彎胡同的宅院。錢玄同經(jīng)常來補樹書屋看望魯迅。在補樹書屋,魯迅寫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記》、《藥》、《一件小事》等小說,以及《我們應怎樣做父親》、《我之節(jié)烈觀》等雜文,以及多篇譯作。
經(jīng)過多年變遷,這里已經(jīng)面目全非。
沿南半截胡同,步行109米,直行,我進入了爛縵胡同,多么“浪漫”的名字。
爛縵胡同位于牛街東部,北起廣安門內(nèi)大街,南至南橫西街。此處在唐代曾是城東垣護城河的位置。明朝初年形成胡同,稱為爛面胡同,清末改稱爛縵胡同。光緒《順天府志》。
相隔不遠的北半截胡同41號,就是湖南瀏陽會館,是譚嗣同1898年在京時的住所。譚嗣同的生所與死處近在咫尺,譚嗣同的故居簡單醒目的坐落在菜市口的邊緣。
現(xiàn)在的北半截胡同紅墻灰檐下堆滿了雜物,門墩上紅漆點染了幾道,仿佛斑斑血跡。整條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這個小院及鄰近的幾間房舍,立在寬闊的馬路邊分外扎眼。
瀏陽會館的正房五間現(xiàn)仍存,北面兩間為譚嗣同當年所居。前面的院子里被低矮的建筑擠得只剩小道,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見,上面蓬草叢生。
沿西磚胡同步行125米,右轉,進入法源寺前街,最后,在一個老北京人攜帶下,我找到了法源寺。
法源寺自其初創(chuàng)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歷史。 據(jù)《元一統(tǒng)志》記載,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憫忠寺”。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愿。直到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寺內(nèi)藏《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記》:“大燕城內(nèi)地東南隅。有憫忠寺,門臨康衢?!彼梢韵蛭覀冏C實唐代幽州的確切位置,成為北京城址明白無誤的見證。
清代,雍正帝將此寺更名為法源寺,乾隆皇帝亦曾親臨寺院,御書“法海真源”,道出法源寺真名的涵義,此匾額懸于大雄寶殿門楣至今。
李敖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就是以這座古剎為背景的,此前李敖雖然從未去過法源寺,但“憫忠”二字給了他創(chuàng)作的空間,這篇小說以此為基調(diào),再現(xiàn)了百日維新后譚嗣同英勇就義的過程。
我讀過李敖《北京法源寺》一書,這本書似乎比寺廟更出名。這部小說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法源寺的游客激增,香火不斷,法源寺的佛像們沾了諾貝爾的光。
北京法源寺的丁香是很有名的。從清代開始,這里就有詩人相約聚于法源寺舉行“丁香大會”。聽說這里的“丁香大會”的那種盛景大約與小說《紅樓夢》里的海棠詩社的情形差不多。
賞法源寺丁香的最佳時間是4月中,那時,賞法源的丁香號稱香雪海,曾與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稱京畿三大花事。法源寺寺內(nèi)的前庭后院都種植了丁香,芬芳濃郁,極負盛名。不但數(shù)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種、花色各異,除了中國原產(chǎn)的華北紫丁香及其變種白丁香以外,還有傳說中鄭和下西洋時從南洋馬魯古群島帶回來的洋丁香,據(jù)說葉片、花瓣與香氣都是獨一無二的。
法源寺在歷史上久負盛名,除了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之外,還與許多名人以及名人來法源寺欣賞丁香花的故事。
春季花開,寺僧必備素齋,邀集文人名士賞花吟詩。據(jù)史書記載,每年此間到法源寺賞丁香吟詩唱和者很多,尤以清代為盛,當時赫赫有名的紀曉嵐、黃景仁、龔自珍和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在這里留下過流連的足跡和詩篇。1914年,著名詩人王闿運曾在這里發(fā)起舉辦過百人賞丁香詩會。1924年4月26日,北京法源寺的丁香見證了一位東方的智者、一位來自佛的國度的詩人的來訪,印度詩人泰戈爾由徐志摩陪同前來賞丁香,成為文學史上一段佳話??磥?,民國時期仍延續(xù)著京華的傳統(tǒng)——到寺廟賞花。
法源寺在深沉的悲憫中封存了千載往事。往事灰飛煙滅,惟有丁香依舊。
丁香濃煞法源寺,我在風中看著花落。原來丁香也有落花時。落下來的丁香,它拂過我,我想,待明年丁香花開。我一定提前奔跑而來。在漫天漫地的丁香里,一株開花的丁香樹在法源寺季節(jié)深處靜謐,濃煞法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