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起新都桂湖恢復開放(新都桂湖公園現(xiàn)在開放了嗎)
2022-12-02
更新時間:2022-07-15 00:21:28作者:未知
廣州黃花崗公園介紹:
黃花崗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面積13萬平方米,是為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nóng)歷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戰(zhàn)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廣州作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見證。公園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綠化面積占90.57%,古樹名木有8棵,人文、園林景觀相得益彰。墓園在海內(nèi)外享有極高的聲譽,每年都接待臺灣、香港、澳門及其它國家政要名人與民間團體的參觀祭拜。園內(nèi)集中了辛亥革命時期重要人物手書碑刻,如孫中山、章炳麟等。園內(nèi)還有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家和飛行家馮如之墓、陸軍上將鄧仲元之墓、被孫中山譽為“中國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之墓、被孫中山稱作“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的史堅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鴻泰之墓等。黃花崗公園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人文歷史沉淀最為深厚的烈士墓園之一。一。
墓園主景莊嚴雄偉,從正門孫中山先生手書的“浩氣長存”牌坊至七十二烈士墓,依地形步步升高,層次分明,形成一條長達230米的軸線,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紀念性建筑設計巧妙、寓意深刻,如主墓道中段默池,橋面刻意鋪砌齒狀鑿石,人們經(jīng)過,自然是低頭慢走,營造了“低頭默哀”的氣氛效果;紀功坊底層具有休息亭功能,沿樓道可上二層,而在二層安放前后各72塊連州青石,呈金字塔形,寓意“七十二烈士”,石面刻海內(nèi)外捐資建園的國民黨支部或個人名稱,塔頂屹立自由女神像,這一坊亭結(jié)合的建筑特點更是世所罕見。
園內(nèi)文物建筑是中西建筑藝術合璧的集中體現(xiàn),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的整體建筑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陵園風格,包括墓道、祭臺、墓碑、亭坊等,在具體建筑上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特色,從而產(chǎn)生了獨特鮮明的建筑特點。如紅門采用的巴洛克式建筑風格,鄧仲元墓則是仿希臘科林斯柱式。1961年廣州市黃花崗公園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黃花崗公園以“黃花浩氣”成為羊城八景之一;2002年7月再度獲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黃花皓月。2004年獲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墓園還是中國僑聯(lián)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
黃花崗公園景點介紹:
紀念建筑(中軸線)
浩氣長存牌坊
竣工于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正門牌坊長31米、寬3米、高13米。門額上以花崗石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貼金大字。
默池默橋
建于1921年。默池地處主墓道中段,有拱橋凌空其上,是瞻仰、拜祭先烈的必經(jīng)之道。拱橋橋面由細密的石條砌筑而成,呈現(xiàn)出弧形的階梯狀。人們走在上面的時候,因地面不平,就會低頭注意地面,產(chǎn)生出一種低頭默哀的情景。默池默橋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林森手植樹
1920年,時任參議院院長的林森前來拜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時,親手種下一株細葉榕。1995年3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將它認定為古樹名木。
吳景濂手植樹
1920年,時任眾議院院長吳景濂前來拜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時,親手種下一株細葉榕。1995年3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將它認定為古樹名木。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1911年4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發(fā)動廣州起義失敗。喻培倫、林文、林覺民、方聲洞等100多人殉難,潘達微先生將收殮到的72具遺骸營葬此地。
紀功坊
于1921年(民國十年)建成。紀功坊身刻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正面有章炳麟手書“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上方為前后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石面分別刻當時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的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墓園有功的“獻石”。最上方為自由女神像。
《廣州辛亥三月廿九日革命記》
于1934年刻置。這塊青石碑刻是廣州現(xiàn)存最大的碑刻,高3.92米,寬1.82米。碑的正面是鄒魯撰寫的《廣州辛亥廿九日革命記》,背面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義表。
紀念建筑(南線)
紅門
1921年建成。因門身涂紅油漆而得名。門闕浮雕云日松鶴圖,頂上各雕一頭雄獅。門上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道”,為最早的墓園入口。
碑廊
1911年黃花崗起義失敗后,犧牲的烈士埋葬于黃花崗上。從1921年至1926年,后人為緬懷與紀念烈士,先后樹立起11座紀念石碑,從而形成一座紀念碑的長廊。
龍柱
國民黨安南黨部于1926年3月(民國十五年)獻造。用著名的連州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為倒卷的青龍,柱底為鯉魚躍龍門。這對龍柱,體現(xiàn)了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奮斗的磅礴氣勢。
黃花亭
建于1927年的黃花亭,是為前來拜祭烈士的人們提供休息的場所。亭亭黃花,離離豐骨,以“黃花”命名,深深寄托著后人對英烈們高尚氣節(jié)的贊譽之情。
四方池
建于1921年(即民國十年),由當時菲律賓埠中國國民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獻。水池呈長方形,池周繞以欄桿。池壁上刻著“七十二烈士廬塘基”(意思是池塘的岸沿)。
革命烈士墓區(qū)
黃花崗內(nèi),除了七十二烈士墓外,還營葬了民國以后許多為國家死難的烈士。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由孫中山先生特許在這里下葬的。這些歷史人物,或是生前擁護孫中山,為反對南北軍閥而犧牲于戰(zhàn)場上,或是為刺殺禍國殃民的民賊而犧牲,沒有一個死得不壯烈、不慷慨的。他們是:鄧仲元、楊仙逸、史堅如、馮如、范鴻泰、王昌、雷蔭棠、韋德、葉少毅、粱國一、金國治……
其他景觀
西亭
建于1926年,是“斷檐升箭口”式樣的三間單檐歇山頂長亭,將常見于閩南、臺灣、廣東梅州等地的特色建筑融于一體,這樣的屋頂式樣豐富了建筑的外觀,增強了建筑的藝術趣味,極具建筑藝術之美。
黃花井
黃花井建于1926年,經(jīng)百年風雨,歷人間滄桑。此井原址在今區(qū)莊立交橋處,后因城市發(fā)展需要,遷到現(xiàn)在的位置。井口設置圍欄,左右兩側(cè)刻有文字:“民國十五年”、“黃花崗黃花開”,井口上方正中為國民黨徽圖案,圖案兩側(cè)為中國結(jié)。
孫中山手植樹紀念樹
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參加首次大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時在此親手種下四株松樹,以象征烈士們堅韌不拔、勇敢正直的精神。歷經(jīng)百多年的風雨,孫中山先生的最后一株手植樹于2012年自然死亡。園方已將其制成標本,移至黃花文化館展示。2016年,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黃花崗公園邀請其后人孫國雄先生在此復植紀念樹4棵,既承中山先生遺澤,亦悼先烈之犧牲。黃花崗上,碧血黃花今猶在,浩氣長存慰英魂。
黃花崗革命歷史浮雕墻
該石制浮雕以歷史長卷形式展開,分為《風起云涌》、《前赴后繼》、《碧血黃花》、《浩氣長存》四個篇章,緊扣“浩氣長存”的主題,結(jié)構(gòu)緊湊、內(nèi)涵豐富、畫面震撼、氣勢宏大,展現(xiàn)出一種黃花崗起義歷史場景,體現(xiàn)出英烈英勇無畏的動人場面,讓人在感受到浮雕藝術的魅力所在的同時,緬懷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鄉(xiāng)土植物區(qū)
本區(qū)占地面積兩萬平方米,在保持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批有觀賞價值的鄉(xiāng)土植物,共計300余種,力求營造一個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區(qū)內(nèi)鋪設仿木紋園路和平臺,讓人漫步其間,富有山林野趣。
黃花園
建成于80-90年代的黃花塘,塘中種植水杉。待到每年秋末冬初之時,水杉變色,配以天光倒影、湖邊綠植,形成一幅色彩豐富、層次錯落的自然畫卷。
黃花崗文化館
黃花文化館座落在公園中心區(qū),為常設和固定的現(xiàn)代風格展覽場館,全年對市民游客開放。
設計理念:不求驚艷與霸氣,只為和諧相融。與蔥蔥綠意的環(huán)境相互滲透、與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相互交織,帶您悠然地呼吸著、舒展著,從中感受迷人的端莊與靜謐,細細聆聽黃花崗上的故事。
黃花崗公園交通指引: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qū)先烈中路79號
地鐵:地鐵6號線黃花崗站(B出口)
公交路線:6、11、16、65、74、78、85、112、192、201、219、220、223、236、290、535、862B、大學城4路、高峰快線12路—黃花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