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試圖讓我們走向戰(zhàn)爭”(他試圖讓全家人都服從他的意志翻譯)
2024-07-07
更新時間:2024-07-07 08:58:26作者:佚名
天高云淡,落葉紛飛,心事還在夏夜里輾轉(zhuǎn),眼前已然是一派初秋的清涼。
翠竹盈風(fēng),鳴蟬陣陣,紅蕖照水,流光瀲滟,歲序安然,季節(jié)美得令人驚艷。
很喜歡蘇軾的一首《鷓鴣天》,“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流轉(zhuǎn)的季節(jié)里,不念過往,不言悲喜。
在夏日的余熱中,剪一縷秋風(fēng),吹散心頭的浮躁;沐一身秋雨,洗去歲月塵埃。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蘇軾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候,不是20多歲時因大文豪歐陽修的盛贊,名動京師;也不是中年時東山再起,入龍圖閣,官至禮部尚書;而是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那段歲月。
彼時的他,身處低谷,卻以豁達瀟灑的情懷,創(chuàng)作了一首又一首,一篇又一篇傳世名作。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他在黃州城東門外開墾荒田,新建雪堂,自號“東坡居士”。
這首《鷓鴣天》寫于1083年,當時的他有了安居之所,每日或出入于阡陌之間,或放浪于山水之中,超脫塵俗,物我兩忘。
詞的上半闋主要寫景,開頭兩句以極其精練而明麗的語言,描繪了居所的環(huán)境。
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聳立著一座高山,遠遠望去,明朗而秀麗。
近處,竹林環(huán)繞著屋舍瓦墻,旁邊的池塘里長滿衰草,時不時傳來幾聲蟬鳴。
開頭短短14字,便描繪了七種景色,有遠景,有近景,有動態(tài),有靜態(tài),有衰敗之景,也有勃勃生機。
看似雜亂無章的景物,卻構(gòu)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山野風(fēng)光圖,極見詞人遣詞造句之功底。
接著兩句“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視覺和嗅覺雙管齊下,一下子便將讀者攝入了一種清麗絕美的意境中。
廣闊的天空中,鳥兒張開銀白色的翅膀,上下翻飛;池塘里,綠水映照著紅艷欲滴的荷花,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幽香。
面對如此幽美的一幕,再多的煩惱苦悶恐怕也會拋之腦后。
接著看下半闋,融情于景,刻畫了一個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隱者形象。
換頭三句,“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詞人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看似信手拈來,卻表現(xiàn)了他安然閑適的情懷。
可以想象一下彼時的畫面,夕陽西下,詞人拄著藜杖,漫步在鄉(xiāng)間小路上。
短短14字,讓人感受到了時光安暖,歲月靜好。
最后結(jié)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將詞人那種隨緣自適的心態(tài)寫到了極致。
這里詞人化用了唐人李涉的“偷得浮生半日閑”,渾然天成,又深化了全詞的意境。
“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可是詞人卻偏偏感謝天公的殷勤,豁達從容的心態(tài),由此可見。
就像林清玄所說:“心隨境轉(zhuǎn)是凡夫,境隨心轉(zhuǎn)是圣賢。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全詞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了夏末秋初的鄉(xiāng)村景色,充滿詩情畫意,牢記其中7字,越活越從容。
時光流轉(zhuǎn),四季更迭,每一個季節(jié)都是歲月的饋贈。
活著的最好態(tài)度,不是一路飛奔,而是珍惜當下,用心去欣賞,去熱愛,去感恩每一場花開,每一次葉落。
在眾芳搖落的季節(jié)里,攜一縷清風(fēng),看白鳥翻空,聽一簾雨落,嗅紅蕖花香。
感恩季節(jié)里的每一場遇見,淡定而從容地走過云水生涯。
本文結(jié)束,喜歡的朋友們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