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漫畫:十二星座面對老板不發(fā)年終獎
2023-04-17
更新時間:2023-04-12 06:23:01作者:未知
1、帶你了解溫州喪葬文化
2、關(guān)于福州喪葬習俗,你了解多少?
3、云南喪葬習俗,你了解多少?
4、帶你去了解苗族喪葬習俗
5、涼山彝族喪葬文化,你是否了解?
6、猜你喜歡:
民間流傳的喪葬方式總是會有很多種,例如:土葬,花葬等等。
在溫州,以前還一直盛行土葬這種儀式,現(xiàn)如今也有了新的殯葬方式。
本文帶你了解溫州文化,一起來了解溫州的喪葬習俗。
土葬
溫州市在歷史上一直盛行土葬。據(jù)考古資料證明,在相當于中原的西周時期,已有石墓石棺出現(xiàn)。這種墓高約一米余,四周有4塊天然大石塊作支柱,上蓋一塊長方形的巨石。據(jù)史載,至遲在2000年前的東甌王騶搖時期就存在土葬。舊時的溫州西郊甌浦山旁就有東甌王墓。從明清到民國,土葬之,風更盛。
在溫州民間,歷來還有在生前筑壽墳,或死時臨時選穴筑墳的習俗。其墳大都以磚灰為塘,以石為塋,比較流行的是一種以棺木為中心,周圍壘以大石,做成靠椅式的墳,俗稱“椅子墳”。由土葬發(fā)展成的殯葬舊俗,儀式繁瑣,封建迷信思想嚴重,并且化費巨大,浪費驚人。
下面介紹舊的土葬習俗和新的殯葬習俗。
[小斂] 人死之后,孝子披麻戴三梁冠,揭一個盛水用具到河邊,后隨一人執(zhí)傘遮蓋,先投一文錢于河中,汲取河水,叫做“買水”。這水用來給死者沐身。穿上斂衣(即喪衣)后,還給死者口中含一金質(zhì)或銀制的圓形的管兒叫“聰明棒”,這棒用紅緞包起來,塞入口內(nèi),俗叫“含口勁”。
這是上古含玉的遺意。然后把尸體移到中堂斂床上,以待大斂。并取筷箸插飯中,繞以苧綿,陳于尸前,作為臨時木主,同時在足下燃一燈,謂之“照冥路”。
小斂以后,拆掉死者睡的床,在原床地上,還要擺一個磨石,磨上置一個斗,內(nèi)放滿壟糠??飞戏乓粋€米升,升上又放一燈盞油,內(nèi)放七條燈蕊,一夜點到天亮,以后每夜減一條燈蕊,減至最后,即是頭七。依次七夜,燈蕊點完,叫做“點七星燈”。每逢七天,除四七外,都要祭奠。
[大斂] 將死者入棺,也叫“入室”。棺中必須先裝松炭、柴灰、燈蕊草之類吸干之物。婿家或內(nèi)侄還要貯送給死者被褥、白燭、金銀紙等,古時叫“□”,這是古時贈死的遺意。尸體入棺后,把棺柜蓋子用長釘釘好,并用水綢、生漆、涂塞了縫痕,這叫“落釘”。
這時,孝子披麻、執(zhí)杖,稽首跪伏階下,六親下輩,各依五服制度,分別穿麻、穿白,從跪,也稽首伏在后面,草草設(shè)起靈位,道士搖著鈴,導(dǎo)孝子和親友祭拜,叫做誦“開路經(jīng)”。在平陽,舊時還有喪葬用樂飲酒的習俗;“大斂用樂,其親朋集奠時設(shè)酒饌觴客,送迎拜奠皆用樂。大斂時親鄰皆至,名曰送斂,喪家多備筵席留飲,有寧嗇于衾棺而豐于酒者?!薄镀疥柨h志》
過去溫州一帶有親死停葬的陋俗。喪家惑于風水,聽信堪與家之言,或懼葬時化費,因此停棺不葬。富者其柩多停室內(nèi),貧者則置棺于村落樹叢或祠堂中,露厝棺骸,雨淋日灸,腐汁入水,毒氣熏蒸,為害極烈。
清《永嘉聞見錄》載:“……故一家之中,每見停棺累累,且久至數(shù)十年者,時日既遠,香案為設(shè),間值吉事,富家蔽以屏幛,貧家圍以竹廩,竟以庭除為邱墟矣”。這種陋習,現(xiàn)已革除。
[做七七] 舊時,死者入斂以后,每隔七天進行一次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俗稱“做七七”。一七;亦稱“頭七”,喪家設(shè)靈座,供木主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親友除送挽聯(lián)、挽幛、花圈以及錢幣外,均到靈前上香叩拜,并勸慰喪紙扎等活動。
二七、四七、六七、一般活動從簡,由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請道士誦經(jīng)等。三七、五七、七七、儀式較繁,除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包,請道士誦經(jīng)拜懺,親友均來吊唁。
[設(shè)靈堂] 大斂以后,要在中堂正中,搭個高臺,臺上一椅一桌,叫做“靈桌”、“靈位”。桌上一個香爐,一對蠟燭臺,一盞菜油燈,并站著一對小型的紙扎的仙童玉女,擺在桌上。桌下一張?zhí)つ_凳,凳上一雙死者生前穿過而質(zhì)地還好的鞋子,桌前掛起的白桌幃。
還有帛幡上寫著死者的生、卒年月日,叫做“魂帛”,掛在靈位前。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nèi),認為死者魂魄坐在靈位上,因此桌上的燈要晝夜長明,叫做“靈前燈”,每日三餐茶、飯、面湯等供養(yǎng),都如生人一般,俗叫“供飯”,也叫“禮鬼”。七七供滿,正個靈堂便撤掉。這形式在溫州叫“設(shè)靈幃”或“設(shè)孝幃”。
[送被面] 過去,凡逢人家辦喪事,親友有送挽聯(lián)、挽幛。挽幛是一大幅白竹布,正中寫挽詞。如“哲人其萎”(男)、“駕返瑤池”(女)之類。右邊一行題上款,左邊上行題下款。由于白布寫墨字后,能作抹布之用。
于是,改為用白紙寫字,貼在挽幛上。這樣,喪家懸掛以后,還可以做衣衫。后來,社會風氣奢侈,白竹布升級改為白綢子,貼墨寫白紙。近年來,挽聯(lián)又飛躍升級,變?yōu)槲宀世_紛的綢被面,搭在繩子上,完全失去了挽幛的本意。
[出殯] 大斂以后,棺材抬出去,叫做“出殯”。舊時的出殯儀式,起喪時先祭方弼氏(金面、三目),也有先祭方相氏,即金面四目的大“開路神”。并有白旗、高燈和一切旗、鑼、傘、纛,還有騎馬扮戲出的人,排成隊伍,很象迎神。
還有六角香亭,內(nèi)放香爐、木主、古代叫“栗主”,也叫“神主”,有內(nèi)外兩函。另有一容亭,掛死者畫象。接下去,大批親友執(zhí)紼跟隨,名曰“送殯”。棺材后面,又跟著眾親屬送殯隊伍。在經(jīng)過親友住的街巷,則在門口擺祭桌,桌上擺香花一盆,點白燭,棺木經(jīng)過時,則放鞭炮迎送,叫“路祭”。
舊俗行土葬,一般都生前先筑壽墳,死后葬在山上。有些地方,掘土成穴,懸棺而下,其掘出之土,擁筑成墳,墳上有碑,詳刊死者姓氏及其子孫名號和安葬日期。但多數(shù)地方則先以磚灰為塘,以石為塋,規(guī)模寬大,化費甚巨。
棺木上山時,在棺前陳列肴饌等。所選時辰一到,燒起柴火兩大堆,鳴鑼發(fā)炮,喇叭鐃鈸,鑼鼓齊奏,并放花爆,孝子跪伏墳坦。在一片雜亂聲中,棺木進入墳塘,這叫“進棺”。
這時人們在墳背上鋪起松松的泥土,孝子肩背布袋,左手執(zhí)一個蓋倉谷的印,正只手套入布袋里,從左方登上墳背,在泥土上重重戳成印痕,再從右方下來,叫做“印墳”(方言諧音印音應(yīng),袋音代,是傳代應(yīng)墳的意思)。這純粹是舊社會迷信思想的反映。
棺柩入塘之后,將將墳塘外口,用磚砌好,只有大約當柩差不多高的正中處所,剩個足方一寸光景的洞兒,叫“龍門”。時辰一到,又是燒火、奏樂、發(fā)炮,孝子伏地。一個泥土工人用一塊細小磚頭,砌塞龍門,才算安厝完畢。
這時,孝子還要跪在墳頭把木主內(nèi)外函,分排左右。先內(nèi)后外,再先外后內(nèi),用墨,點了木主上的王字成主,叫做“成主”。于是孝子脫去兇服,換上吉服,肩頭掛紅彩,準備回山。
回山時,放木主的香亭在前,容亭在后,奏樂下山,乘船回城。般到城外,所有一切儀仗,以及扮飾戲出騎馬的人,所有執(zhí)事,都換了紅彩,在船埠頭等候。香亭、容亭上岸后,儀仗排為隊伍,依原路回去。家內(nèi)女眷,穿著吉服,焚香跪接,焚火盆。在鑼聲、鞭炮聲以及大樂聲中,容亭升于堂上,木主香爐,擺在桌上,依序跪拜畢,然后就擺筵席宴飲了。
[公墓]
解放后特別是近幾年來,對土葬進行了改革。本著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移風易俗的原則,規(guī)劃土葬用地,加強土葬管理。除劃定禁墳區(qū)(如風景區(qū)、公路兩側(cè)山坡等),指定建墳區(qū)(限在隱蔽的荒山脊地)。
建立建墳用地審批制度外,著重推廣公墓建設(shè)。公墓以村為單位籌建,由群眾集資,建成后由群眾認購。這些園陵式的公墓,既節(jié)約用地,又美觀大方,給人以整齊、衛(wèi)生、幽靜、永久的感覺。四周除種植花木外,還有涼亭、花壇、墓志等附加設(shè)施。
有些公墓旁還建有“留容館”。據(jù)1989年5月統(tǒng)計,全市已有公墓100多座,15000多穴。隨著公墓的建設(shè),喪儀也逐步簡化,人們以掛白花、帶黑紗、開追悼會來代替過去的披麻戴孝等封建殯葬舊。
瓶葬
在溫州市的泰順、平陽一帶,有瓶葬之俗。有些人家在辦完喪事,停棺數(shù)年,等待尸體腐朽后,就拾骸入瓶。
火葬
火葬在全市在逐步推行。其儀式十分簡單,符合科學、衛(wèi)生、節(jié)約和肅穆的原則。
人死后,將尸體運往殯儀館,暫時安放(采取冷凍、防腐措施),以后通知親友,各方送花圈,一般在二三天內(nèi),由家屬親友在殯儀館公室內(nèi)舉行簡單追悼會,中間掛死者遺像,兩旁列花圈。儀式為:追悼會開始;奏哀樂;向死者默哀;然后向死者遺像三鞠躬;家屬(或單位代表)致悼詞;親友致詞。
所有講話,文詞簡單,內(nèi)容均為肯定死者生前為國家、為人民所作的好事和貢獻,表示發(fā)揚和學習死者生前好的精神,化悲痛為力量,搞好國家建設(shè)。最后,親友們向死者遺體告別,然后把遺體運往火葬場,兩日后取回骨灰,裝匣存放骨灰堂,或攜回安放,或擇地埋葬。
生老病死是自然中的定律,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過程。當人死亡時親友們會為死亡的人舉行葬禮儀式,這使葬禮文化流傳了幾千年。喪葬文化,也是福建文化,幾千年歷史中的一部分,就讓小編大家來介紹一下。
福州早年民間對于喪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規(guī)例,一直延續(xù)下來,到現(xiàn)在有許多已經(jīng)逐漸革新簡化,但還有殘留痕跡可尋。
辦喪事,首先,舊時有句民諺叫做“七七做,八八燒”,就是說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請道士做道場,或是請和尚尼姑念經(jīng),要設(shè)靈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湯、唱飯、點塔香。七七四十九天,并非是足足四十九天,中間“孝男”要拔掉一天,六七是“孝女”日也要拔掉一天,如果是未上壽的“少年亡”(男不到五十歲,女不到四十歲)的就不是七天一七,只有六天了。這其間有燒紙屋、燒金銀箱等等。七七之后有“燒六旬”(即六十日)要禮祭,一百日也要燒祭,一百日之后就要等到“周年”(即一年足)到“三年”(即足二年)就要除服,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兩年足三年促”除服就是孝服已滿可以換吉服,照常生活,不要為孝服所拘束了。
早年在喪事中有許多陳規(guī)陋俗:做官的要告“丁憂”回鄉(xiāng)守孝,孝服滿后再陳請復(fù)職?!叭辍笔匦⒅胁荒軈⒓友鐣?yīng)酬,夫婦不能同房,家屬不能生孩子,否則經(jīng)人告發(fā)就要辦罪。民間雖沒有這許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周年之內(nèi)也不喜歡參加喜慶。如遇必須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內(nèi)操辦,叫做“借孝”。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當年曾國藩守孝掛帥,就是由咸豐皇帝下旨借孝的。實際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漸淡化親屬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由周年到三年,逐漸拉長,也就逐漸淡忘。最后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紀念日了)。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過之后,就要服喪。古時謂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在服喪中是十分狼狽相的,所以福州有句諷人其貌不揚的人叫“真像孤哀子”,就是這個意思。
上壽的人死亡,有發(fā)素帖(即訃告)及企“屏風”的規(guī)矩,在素帖及屏風上自稱為“不孝男”,在訃告的尾段是這樣寫的:“不孝男某某等待奉在側(cè)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所謂成服就是開始戴孝。戴孝一般都是首七開始,這日叫做“上孝”。在上孝之前,男人要去理發(fā),刮胡須,否則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終七時才能理發(fā),孝男穿麻衣帶麻帽穿草鞋,腰扎草繩,麻帽上掛兩個棉球。據(jù)民間傳說,這兩個棉球的作用是:孝男在服喪期中要把兩邊耳朵塞起來,任人譏、任人罵、任人說什么壞話都裝做聽不見。是否如此也無人考究。父死掛左邊,母死掛右邊,父母俱死掛兩個,這是按民間習俗男左女右來掛的。出葬時孝男要手執(zhí)“孝兒杖”,杖長三尺,糊以白紙絮。孝兒杖,父死用木杠,母死用竹竿。這就是所謂“柴娘罷(父親)、竹娘奶(母親)”。
以上所述都是從古訓中的“孝道”而來的,父母死這樣做就算盡了孝道,生前是否孝順就是另一回事了?,F(xiàn)在這些習俗在福州市內(nèi)已簡化了許多,但在郊縣還保持著,其中不乏薄養(yǎng)厚葬,大操大辦,鋪張浪費,更有甚者互相攀比,為辦喪事而負債累累,污染了社會風氣。這些舊俗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于“云嶺之南”而得名。云南是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云南文化。但有些喪葬習俗仍是不變的,下面一起來云南文化中看看,云南的喪葬習俗吧。
德昌地區(qū)
德昌地區(qū)是傈僳族的聚居地。這一帶的喪葬儀式獨特、繁雜,很有人情味。葬禮分為安葬、出靈兩個過程。死者配偶一般不參加,由兒女等親人操辦。
安葬:傈僳族死后多數(shù)實行土葬,僅孕婦和兇死者實行火葬。人死后先浴體。男性要剃頭,女性要梳頭、編辮、包圓形頭帕。男性遺體停放在堂屋火塘右側(cè),女性遺體停放于火塘左側(cè)。
德宏地區(qū)
德宏地區(qū)是景頗族的聚居地。喪葬舞蹈是景頗族民間舞蹈中重要而豐富的一部分,它包括“布滾戈”(或“革本戈”)、“龍洞戈”(或“腦巴”)、“恩剛齋”、“木代總”和“金再再”。
景頗族人死后的宗教祭祀儀式十分繁瑣,且等級觀念極為分明,故跳喪葬舞應(yīng)根據(jù)死者的年齡、地位、身份、經(jīng)濟條件的不同而舉行不同的儀式和跳不同的舞蹈。
西雙版納地區(qū)
西雙版納地區(qū)是傣族的聚居地。在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據(jù)死者的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喪葬儀式。喪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種。火葬是西雙版納很早就有喪葬習俗。寺廟里的佛爺、領(lǐng)主、僧侶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雙版納傣家人的主要喪葬方式,過去在臨江河居住的西雙版納人,曾有水葬習俗,無論是病死、兇死、暴死,均用水葬,現(xiàn)已漸漸廢棄。
紅河地區(qū)
紅河地區(qū)是哈尼族的聚居地。哈尼族實行木棺土葬。早先曾行過火葬。西雙版納一帶,村里死人,全村都停止生產(chǎn)到喪家?guī)兔?。紅河等內(nèi)地,人死后要向親友報喪,親友要帶豬、雞、米、酒等來祭,女婿要用牛來祭,全村各戶都要舉行一種共同的祭奠儀式,各作一塊糯米餅放在死者的棺前,意思是請死者為自己死去的親屬帶去。停尸一至二、三天,由巫師為死者唱挽歌。
迪慶地區(qū)
迪慶地區(qū)是藏族的聚居地。葬俗:迪慶藏區(qū)盛行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五種葬式,喪葬時采用何種葬法,以問喇嘛后決定。天葬行大葬者大多是僧侶和成年俗人。各地都有天葬臺,人死后,念經(jīng)“超度”后送至天葬臺,由天葬專職行葬人員剖尸喂鷲。天葬時忌外人觀看。水葬:迪慶藏區(qū)水葬法有四種。先將尸體入斂于藏式棺材,扛到水葬場將尸體及棺材送入水里。
瀘沽湖地區(qū)
瀘沽湖地區(qū)是摩梭人的聚居地。對于瀘沽湖摩梭文化而言,其本身就具備了很多厚重和神秘的文化,而其中以摩梭葬禮最為神秘和隆重。
摩梭人沒有生日,他們的生日都定在農(nóng)歷大年初一;摩梭人一般不采用現(xiàn)代的婚姻機制——結(jié)婚,他們還在延續(xù)古老的走婚習俗,所以他們也沒有婚慶的場面;那么對于一個人對這個世界表象的一種結(jié)束成為其最隆重的一種儀式——葬禮。
在中國喪葬產(chǎn)業(yè)是很發(fā)達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不斷進步,殯葬制度的改革,長期形成的喪葬形式也在不斷注入新的內(nèi)容。而一些奇特的喪葬文化卻是別有內(nèi)涵,苗族的喪葬知道的人并不多,要怎樣去了解呢?本期苗族文化為你解析。
苗族的喪葬,分天殤、兇死、產(chǎn)死、善終、壽終等,而葬法不同。
夭殤:未成年而死者,謂之夭殤。凡夭殤均不辦喪儀式,也不能從門抬出。七歲以下夭折的,用稻草包裹著埋葬,七歲以上的裝在用木板釘成的棺埋葬。
產(chǎn)死,也叫兇死。對此類死者,居四大寨苗族,要給死者纏紅色腰帶和腳帕。葬后,在墳邊放一只鴨子。腳、腰纏紅的可以在淺處撈到魚蝦,鴨子在水里可以幫其撈魚蝦還債。
苗族老人的壽終喪事自始至終均由苗族巫師(苗語稱“褒謀”)來主持。老人一去世,即鳴炮一至三響通知族人,鳴炮俗稱:“送終”。
出殯時,吹嗩吶領(lǐng)先,用木棒打山開路,后是棺材。亡人之兒、媳、女等親友哭泣在后。過橋,孝子跪地,表示背負老人過河,途中不丟買路錢。即請魔公擇期“做客”,親戚朋友前來吊喪,一般停尸于家中三至九天不等。出殯前一天“做客”,要砍馬,若死者系女性,馬由外家砍,系男性則由其姐家或妹家砍。
各路吊客都差不多到齊后,即舉行砍馬儀式。先鳴槍放炮,一名孝子找著標槍,哭著牽一匹無鞍馬上前,馬后是找標槍的舉祭幛的孝子,婦女手持一把糯谷送行。寨中男女老少及各路吊客,吹著嗩吶,鳴放槍炮,浩浩蕩蕩地走向砍馬場。場上栽一樁,樁上放有活動環(huán),將馬拴于其上,所有孝子跪于砍馬場的一面,手端一碗酒舉行祭奠儀式。祭畢,嗩吶吹奏砍馬樂,魔公及長老念咒“砍馬詞”,念畢,圍馬場轉(zhuǎn)走三圈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绸R的吊客,須由孝子跪著請來,若吊客系舅家,則要多次請才來到砍馬場。
這路砍馬吊客提著兩把馬刀,吹著嗩吶,圍馬場轉(zhuǎn)三圈。兩名砍馬人手持馬刀,先向馬作揖,孝家兩各持一壺酒,直向砍馬手嘴里灌,砍馬手不能用手托壺,酒后,砍馬手雙手握著刀把,輕輕向馬砍去,表示敬意,接著便論著著使勁地砍。據(jù)說跑在前的多有吉祥,因而均互不相讓。砍馬結(jié)束后,即請孝家長者二十來人去喝“和氣酒”。至黃昏后,就給死者“開路”。
您也許還喜歡:
解惑:維吾爾族是白種人嗎
淺述維吾爾族語言文字
維吾爾族圖騰的象征意義
新疆維吾爾族起源與歷史
涼山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方,現(xiàn)在還保留著自己喪葬文化。喪葬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是特別重要的儀式,而且在喪葬時他們會聚集在一起飲食,彝族稱之為“古止古舍切”。下面,我們一起更深入的了解涼山彝族喪葬文化吧。
涼山彝族傳統(tǒng)的喪葬習俗是火葬,火葬在涼山彝族地區(qū)傳襲甚久。葬禮的規(guī)模視死者的年齡而定。規(guī)格無統(tǒng)一的標準,視家庭條件以及親族網(wǎng)絡(luò)關(guān)系的強弱來定。喪葬的禮儀是基本相同的,大體可以分為收殮、喪集、守靈、出殯、聚食等程序。
在涼山彝族地區(qū),不管是男是女,不論名望高低尊卑,辭世后家人和鄰居都給他穿上黑白藍配套的喪服。合唇瞑目蜷腿,兩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輕輕扣攏成拳。蓋上披衫,將遺體側(cè)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側(cè)在下,這是因為男的右手需要拿劍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線。
遺體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鄰聽到哭聲,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不沾親的都紛紛哭著趕來合力料理喪事。寨人到齊,長輩們擇吉定下出殯日期,出殯日期是根據(jù)辭世者屬肖、命宮、死日查經(jīng)掐算而定。而辭世者的命宮是根據(jù)辭世者出生之日的“彈布”所在方位而定。出殯日期確定以后分頭給居住在遠處的親友報喪。出殯前夕彝族稱之為“撮熱”,意為集中人。
這天是喪期中最熱鬧的一天。凡是來參加喪葬的人都定在這天到齊,祭品也是這天送來。奔喪者多以一個家支或村寨為單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牽牛羊的,還有懸舉著祭帳的。臨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場。之后勸誡家屬節(jié)哀,主方則就地用酒給他們洗塵,簡要介紹死因及生平事跡,然后統(tǒng)一安排食宿。
守靈是涼山彝族地區(qū)喪葬的一大習俗,也是各村寨間團結(jié)互助和親戚哀悼死者的一種表現(xiàn)。彝族認為老人辭世是青筍脫殼,菜熟葉黃,是人們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用不著過分悲傷。因此靈前既有悲戚的哭聲,也有樂天的酒語,還有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賽。最吸引人的則莫過于答辯賢言巧語了,通常以賓主對壘的形式,引經(jīng)據(jù)典臨場發(fā)揮相結(jié)合,雙方常常爭得面紅耳赤,難解難分?!鞍⒐藕伞笔秦炌ㄟ@一夜的活動,雞鳴之后更盛,通常組織許多人,排成隊以領(lǐng)唱的形式為死者指路送魂。
出殯在涼山彝族的喪葬活動中是很重要的,要專門請“畢摩”做法事,目的是為了不讓死者帶走在場親戚朋友的靈魂也為死者做出殯前最后的指路送魂。涼山彝族的葬地多選在住房上方的荒坡上,有些歲數(shù)比較大的人自己在世的時候就把葬地指定好的,有些是死后其子女或者祭師指定的。出殯時,所有的送葬者都擁擠在靈床后邊朝前走動。這時兒女子孫、親朋好友個個捶胸頓足,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聲,一直把靈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緒,從上引柴火。
聚集在一起飲食是涼山彝族喪葬中特別重要的一種儀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為老人辦喪嗚槍意為向前來蠻纏死者靈魂的魔鬼開火,為祖靈除去祖界途程上的邪魔。實際上是為了顯示家支的勢力,過去在這個場合里,誰家的槍鳴得多誰家就顯得體面,以顯示家支勢力龐大。雨點般的槍聲,使人震耳欲聾。
在槍聲陪伴下主方抬起砣砣肉和蕎餅,讓客人自由組合成團,不分男女老幼,不管相識或相關(guān)與否,按人頭分給一份砣砣肉、蕎餅或米飯。待到在場的人都得到一份時,主人鳴槍,大聲宣布喪事圓滿結(jié)束,并勸各路賓客回到村寨吃點便餐再走。至此,有宴者可以赴宴,無宴者可以歸家,整個喪葬儀式便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