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最美小鎮(zhèn)之布拉諾島 布拉諾島圖片
2024-03-09
更新時間:2024-03-09 14:40:28作者:佚名
1、中西合并的俄羅斯族飲食文化
2、精美絕倫的俄羅斯族服飾文化
3、動感的俄羅斯族舞蹈文化
4、你所不知道的俄羅斯族音樂文化
5、古色古香的俄羅斯族茶文化
6、猜你喜歡:
每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和飲食文化,俄羅斯族也不例外,新疆的俄羅斯人民繼承了俄羅斯的飲食習慣,又結合了漢族的一些飲食習慣,從而形成了中西合并的俄羅斯飲食文化。
那么,對于俄羅斯的飲食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俄羅斯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俄羅斯族的傳統(tǒng)飲食以面食為主,主要有面包“合列布”、雞蛋煎餅“布里內”、發(fā)面煎餅“阿拉吉”、油炸或烤制的包子“比拉什給”、餃子“別列滅尼”等。合列布是自家烤制的。和合列布的面要用俄羅斯人自制的酵母,叫“得羅日”。和面時,先要將得羅日在清水里泡一夜,然后加入面粉攪成糊狀使之發(fā)酵,發(fā)酵后再和成面團,再發(fā)酵,揉面,再發(fā)酵,最后才揉成面包團放在烤盤里,發(fā)酵半個小時左右才放進烤爐里烤制。
和面時要放一點鹽,面和得要軟一些。揉好的面團要在俄式大火爐里烤制。俄式大火爐長約2米,高約1.3米,儼然是一個龐然大物。它是用木柴作燃料的。最早俄式大火爐就在俄羅斯族家庭中,它既是烤列巴、煮湯、燒水的爐子,又是全家取暖的工具。后來俄羅斯族家庭中使用土爐子和生鐵爐子后,這種俄式大火爐就被請到了院子里,幾家人合用。再后來有了俄羅斯人開的列巴店,大家都去列巴店買列巴了。
合列布是俄羅斯人的主食,可以說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吃合列布時要切成片,上面涂抹黃油或果子醬或酸奶皮子“斯滅達尼”一起吃。另外,喝“蘇波”湯時主食就是合列布。俄羅斯諺語:“合列布、鹽、水是上帝的食物?!笨梢姾土胁荚诙砹_斯人生活中的地位了。他們把和列布當做生命,當做最圣神的食物。和列布是定情的信物,用和列布迎接尊貴的客人是俄羅斯族最高的禮物,用和列布迎送新人是最真誠、最神圣的祝福。
俄羅斯族的日常飲食比較簡單,一日三餐,主食就是列巴。早餐叫“扎無塔拉卡”,一般是喝紅茶或牛奶,吃一兩片列巴,吃列巴時要在上面涂抹黃油或果醬等。中餐叫“阿別得”,是一天中的正餐。中餐一般有“蘇波”湯、土豆燒牛肉或紅燜肉餅等,并配以列巴。蘇波是俄語肉菜湯的音譯,是俄羅斯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一道菜,相當于漢族人的肉湯或菜湯,只是操作方法及作料不同而已。
烤制甜點是塔城俄羅斯族飲食的又一重要特色。塔城俄羅斯人喜歡吃甜點,甜點不僅是待客時的必備品,而且是日常喝茶時的佐料。塔城俄羅斯人都是在自己家中的烤箱里烤甜點。他們烤制甜點以發(fā)面為主,主要品種有奶油小面包“布拉其給”、果醬派“比羅哥”、果醬卷“魯列特”、圓柱體面包“古力其”,另外還有不用發(fā)面的餅干“皮且尼葉”、小面包圈“蘇式給”等。
“布拉其給”是俄語奶油小面包的音譯。它是用面粉、奶油、砂糖、雞蛋等和面經(jīng)發(fā)酵后烤制而成的面點。其制作方法是:先將酵母在溫水中化開,放白糖、鹽各一勺,加入適量的面粉攪成糊狀使其發(fā)酵,待酵母糊充分發(fā)酵成泡沫狀時,將適量的奶油化開,加入適量的砂糖,打入四五個雞蛋,用打蛋機將其攪拌成雪花狀(不流動),然后倒入酵母糊中再攪拌勻,將干面粉徐徐倒入,和成柔軟的面團,放在溫暖的地方使其發(fā)酵。
待面團發(fā)起,里面呈大蜂窩狀,扒開一聞,酵母香味撲鼻,方取出面團,用手輕柔成一個個小圓面團,放入拷盤內,用毛刷蘸蛋糊刷在小面團上,放置30分鐘后,再將拷盤送進烤爐內烘烤。出爐的布拉其給油亮金黃,入口酥軟香甜,營養(yǎng)價值高,深受老人、小孩的歡迎。俄羅斯族因為喜歡吃甜食,所以經(jīng)常在家里烤制布拉其給,除自己做早點食用外,還用于待客。
“瓦列尼耶”是俄語各類果醬的音譯總稱。果醬是俄羅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既是喝茶時的佐料,又是烤制各種甜點時必備的配料之一。俄羅斯族女性幾乎個個都是制作果醬的能手。夏秋季各種水果陸續(xù)上市,俄羅斯族女性就將它們買回來自制果醬。她們做的果醬品種有蘋果醬、草莓醬、杏子醬、李子醬、葡萄醬等。
腌制酸菜也是塔城俄羅斯人飲食中的一大特色。塔城俄羅斯人不僅喜歡吃生伴的黃瓜、西紅柿和洋蔥,而且喜歡把黃瓜和西紅柿用大玻璃瓶子腌起來,封好口,冬春季吃。他們腌泡的黃瓜和西紅柿是酸的,吃起來清爽、可口,是下酒的好菜。
俄羅斯族也是中國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他們最早是來自于俄羅斯人遷移到中國的人,最后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俄羅斯人最后成為了俄羅斯族,他們也創(chuàng)造了俄羅斯與漢族文化相結合的飲食和文化。下面的俄羅斯族文化問您帶來俄羅斯族的服飾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后裔,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俄羅斯族總人口為15609人。俄羅斯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等地共約1.4萬人,占俄羅斯族總人口的89.40%。
“俄羅斯”一詞起源于歐洲古代一個東斯拉夫部落的名稱“羅斯”,俄羅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歐洲東部,公元1世紀時被羅馬史家稱為“維勒底人”,他們居住在維斯杜拉河及波羅的海南岸,從事農牧業(yè),公元6世紀時,已有羅斯之稱。10世紀,羅斯大公奧列格控制了以基輔為中心的周圍部落,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吞并,歸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
元朝文宗皇帝時,曾征調金帳汗國境內的1萬名羅斯軍人入大都充扈衛(wèi)親軍,并賜給土地令其耕種,這是歷史上俄羅斯人大批進入中國的最早記載,中國的史書中稱他們?yōu)樯咳恕?4世紀起,俄羅斯人脫離古代羅斯部族,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
在種族分類上,俄羅斯族屬于歐羅巴人種(白種人)。人體特點是膚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藍色,鼻高、唇薄、細軟黃發(fā)、身材高大,第三類毛發(fā)(胡須、腋毛等)中等發(fā)達。中國的俄羅斯族由于與周圍民族通婚,體質逐漸變化,具有黃種人特征。
中國的俄羅斯族早在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8世紀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tǒng)治,大批俄羅斯人遷來中國,尤其是在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涌入我國新疆北部地區(qū)、東北各地和內蒙古東北地區(qū)。俄國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為躲避戰(zhàn)爭,進入中國。
那時他們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俄羅斯族,被確認為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力。我國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相同。
由于俄羅斯族遷來我國的時間不長,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前蘇聯(lián)國家還有自己的親友。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關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鄉(xiāng)與親人團聚。50年代,經(jīng)中蘇兩國政府協(xié)商同意、并幫助他們陸續(xù)遷回家鄉(xiāng)。此外,也有部分俄羅斯族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因為那里也有他們的親族,因此,中國現(xiàn)有俄羅斯族的人口數(shù)量已經(jīng)不多了。
俄羅斯族的傳統(tǒng)服飾豐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節(jié)里,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衣著。男子夏季多穿絲綢開衩長袍、長褲,或穿白色繡花襯衫和燈籠褲,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絨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氈靴。
婦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開胸、卡腰式、大擺繡花或印花的連衣裙,也有的上穿無領繡花襯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長裙,上面繡著色彩鮮艷的圖案花紋;春秋季節(jié)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頭戴色彩鮮艷的小呢帽,上面插著羽毛做裝飾,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長皮大衣,腳穿高筒皮靴,頭戴毛織大頭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領、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綴精美細密的刺繡幾何圖案或花草圖案,色彩鮮艷,對比強烈。
老年人的衣著保持了前蘇聯(lián)傳統(tǒng)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馬褲、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長袍,大襠長褲的;女的大多穿無領繡花短衣,下穿自織的棉布長裙,腰系一條花布帶,也有穿連衣裙的。
俄羅斯族婦女的頭飾頗具特色,年輕姑娘與已婚婦女的頭飾有嚴格區(qū)別。少女頭飾的上端是敞開的,頭發(fā)露在外面,梳成一條長長的辮子,并在辮子里編上色彩鮮艷的發(fā)帶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婦女的頭飾則必須嚴密無孔,即先將頭發(fā)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再嚴嚴實實地反辮子裹在頭巾或帽子里面,否則就被認為是否禮貌的行為。
俄羅斯族人民最早是來源于俄羅斯人進入中國,后來一直居住在中國。每個少數(shù)民族的人民都能夠善舞,他們善于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自身的智慧創(chuàng)造成歌舞。而俄羅斯的舞蹈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色彩。下面的俄羅斯族文化為您帶來俄羅斯的舞蹈文化。
“俄羅斯”(русские)一詞起源于歐洲古代一個東斯拉夫部落的名稱“羅斯”,俄羅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歐洲東部,公元1世紀時被羅馬史家稱為“維勒底人”,他們居住在維斯杜拉河及波羅的海南岸,從事農牧業(yè),公元6世紀時,已有羅斯之稱。10世紀,羅斯大公奧列格控制了以基輔為中心的周圍部落,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吞并,歸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
元朝文宗皇帝時,曾征調金帳汗國境內的1萬名羅斯軍人入大都充扈衛(wèi)親軍,并賜給土地令其耕種,這是歷史上俄羅斯人大批進入中國的最早記載,中國的史書中稱他們?yōu)樯咳恕?4世紀起,俄羅斯人脫離古代羅斯部族,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
在種族分類上,俄羅斯族屬于歐羅巴人種。人體特點是膚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藍色,鼻高、唇薄、細軟黃發(fā)、身材高大,第三類毛發(fā)(胡須、腋毛等)中等發(fā)達。中國的俄羅斯族由于與周圍民族通婚,體質逐漸變化,具有黃種人特征。
中國的俄羅斯族早在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8世紀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tǒng)治,大批俄羅斯人遷來中國,尤其是在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涌入我國新疆北部地區(qū)、東北各地。俄國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為躲避戰(zhàn)爭,進入中國。
那時他們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俄羅斯族,被確認為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我國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相同。由于俄羅斯族遷來我國的時間不長,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前蘇聯(lián)國家還有自己的親友。
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關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鄉(xiāng)與親人團聚。50年代,經(jīng)中蘇兩國政府協(xié)商同意、并幫助他們陸續(xù)遷回家鄉(xiāng)。此外,也有部分俄羅斯族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因為那里也有他們的親族,因此,中國現(xiàn)有俄羅斯族的人口數(shù)量已經(jīng)不多了。
俄羅斯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經(jīng)常舉行各種家庭宴會、晚會,跳交誼舞、俄羅斯舞、天鵝湖舞、烏克蘭舞、俄羅斯的集體舞,以及踢踏舞、頭巾舞、馬車舞等,舞姿優(yōu)美,參加的人多,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踢踏舞是俄羅斯族的一種民間舞蹈,復活節(jié)時跳的舞蹈之一。
跳此舞時,男女老少穿上皮鞋一起參加。用手風琴伴奏,眾人圍成一圈,用腳尖、腳跟、或腳掌的某一部位擊地,發(fā)出踢踏響聲。婦女們邊跳邊揮手絹,男人們邊跳邊吹口哨,拉琴者亦加入跳舞行列邊拉邊跳。節(jié)奏清晰多變,腳下動作靈活而響聲大,場面活躍熱烈。
俄羅斯族文化大都是由俄羅斯的文化及漢族文化相結合的,不論是飲食還是民間傳統(tǒng)文化和音樂舞蹈文化都受這兩種文化的影響。對于俄羅斯族的音樂文化您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俄羅斯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擁有深厚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俄羅斯人視音樂、舞蹈為生命,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日常喜慶娛樂場合都有歌舞和樂器相伴。我國流傳的俄羅斯族音樂可分為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兩類,以風格、體裁多樣的民間音樂為主體;其音樂屬典型的歐洲樂系,調式音階采用歐洲大小調式,織體以多聲為主,帶有縱向的、和聲的音樂思維特點,在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
俄羅斯族民歌內容非常廣泛,從題材上可分為風俗儀式歌、抒情歌、敘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類別。巴拉來克是俄羅斯族獨特的弦樂器,又稱“三角琴”。俄羅斯族相聚的時候,經(jīng)常彈起三角琴或拉起手風琴,唱歌跳舞,傾訴歡樂。俄羅斯族的傳統(tǒng)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部分,民間音樂包括儀式歌曲、抒情歌曲、敘事歌曲、歌舞音樂和器樂曲。
儀式歌是俄羅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與這個民族的傳統(tǒng)生活習俗相關,主要用于婚喪類儀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禮歌。傳統(tǒng)的俄羅斯族婚禮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親友們都會趕來祝賀,并在女伴們?yōu)樾履锸嵯创虬鐣r唱歌送行,歌聲充滿著離愁別緒,令人傷感不已?!讹w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婚禮歌。
抒情歌多表現(xiàn)愛情的內容,旋律非常優(yōu)美。這類歌曲多為二部、三部合唱的形式,采用自然小調音階,有時也以一領眾和的方式進行,各聲部自由組合并隨時調整以保持聲部間的平衡,音樂風格獨特且有較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民間流傳較廣的《漁夫之歌》就是一首領唱與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歌詞敘述了漁夫3個兒子的愛情故事。這首歌曲的高聲部采用了富有特色的自然小調,低聲部則有旋律小調的特點,旋律深沉而內在,極受人們喜愛。
俄羅斯族民間流傳有大量的敘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詞的形式反復演唱,內容題材十分廣泛。這類歌曲屬于多聲部的合唱,有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兒子戰(zhàn)死在疆場》《一個果園綠蔥蔥》等,和聲雄渾,音樂莊嚴肅穆;也有反映婦女悲慘命運和愛情遭遇的《被踱的少女》《崎嶇的阿爾泰山路》等,帶有悲愴、凄涼的色彩。
在民間許多節(jié)日喜慶或娛樂晚會中,熱烈奔放、活潑開朗的俄羅斯民間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娛樂節(jié)目。為這些舞蹈伴奏的音樂,多是以獨唱或對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間樂器演奏的樂曲。俄羅斯民間流傳的舞蹈歌曲數(shù)量很多,它們多內容詼諧、風趣,曲調活潑明快,結構方整,并可即興填詞,既適于伴奏舞蹈也可單獨演唱;舞蹈音樂的曲調一般來源于民歌,但也有少量專門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爾卡》《阿金諾奇卡》等。
俄羅斯族的器樂文化也比較發(fā)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樂器,民間常見的樂器有“巴揚”(手風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萊卡”等?!鞍屠R卡”是一種頗具特色的俄羅斯民間樂器,因琴身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稱。它屬于彈奏弦鳴類樂器,上有長長的扁平把柄,正面用白色骨片嵌有音階的品位,把柄上部略有雕飾,斜立四個弦柱。
音箱正中偏下,立有支弦的琴碼,一般為四度定弦,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種,其中以高音巴拉萊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音色清脆明亮,經(jīng)常與曼陀林、吉他、手風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歡,在民間流傳最廣。器樂曲多是在俄羅斯民歌基礎上采用旋律加花或和弦分解變奏手法發(fā)展而成,一般在晚會上與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樂手往往具有較高的演奏技巧和變奏才能。著名的樂曲有《我親愛的》《卡拉布什卡》等。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品茶也成為很多人的一種喜好。而俄羅斯族也有著茶文化,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就是茶。對于俄羅斯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俄羅斯族文化為您帶來古色古香的俄羅斯茶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們通常認為俄羅斯族人嗜酒如命,其實說俄羅斯族人嗜茶如命倒是更貼切,因為前者雖典型但并非人人如此,而飲茶卻是每個俄羅斯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一項生活內容。俄羅斯人認為, 茶葉具有舒心、提神、醒腦、養(yǎng)氣、去悶和解憂的功效。在工作之余, 喝上一杯茶可以消除疲勞、恢復精力, 也是交流信息、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手段。因此, 許多機關、企業(yè)、學校、廠礦等都鄭重其事地定出飲茶時間。
俄羅斯飲茶的記載始于1567年,先受到上層貴族的寵愛,17世紀后期迅速普及到各個階層。到19世紀,茶儀、茶禮、茶會、茶俗在俄羅斯文學作品中不斷出現(xiàn),茶字成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詞,連給小費也叫“給茶錢”。
在日常生活中,俄羅斯人每天都離不開茶。早餐時喝茶,一般吃夾火腿或臘腸的面包片、小餡餅。午餐后也喝茶,除了往茶里加糖外,有時加果醬、奶油、檸檬汁等。特別是在星期天、節(jié)日或洗過熱水澡后,更是喜歡。他們把喝茶作為飲食的補充,喝茶時一定要品嘗糖果、糕點、面包圈、蜂蜜和各種果醬。
在俄羅斯族人的家庭生活中仍離不開茶炊, 只是人們更習慣于使用電茶炊。電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沒有了盛木炭的直筒, 也沒有其他隔片, 茶炊的主要用途變成單一燒開水。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特別是格魯吉亞紅茶。他們對中國的茉莉花茶很感興趣,認為這種茶香飄四溢、沁人心脾。各地還有不同風俗的茶會,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俄羅斯族人飲茶十分考究,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碟很別致,因喝茶時習慣將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邊。茶具有的喜歡中國陶瓷的,有的喜歡玻璃杯的。但最習慣用茶炊煮茶喝,尤其是老年人。茶炊實際上是喝茶用的熱水壺,裝有把手、龍頭和支腳。長期以來,茶炊是手工制作的,工藝頗為復雜。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工廠才大批生產茶炊。
俄羅斯族人喝茶通常是用茶炊煮好茶,然后往杯中注入濃茶汁,再加開水,調到適當?shù)臐舛?,飲茶的茶具一般很小,如同小酒杯一樣,邊倒邊品嘗邊聊天,真是甜意濃濃,無話不談。如果你想談生意,此時正是大好時機。
自古以來,俄羅斯民族一向以“禮儀之邦”而自豪,許多家庭都有以茶奉客的習慣,當你到家中做客時,主人通常會問:“您想喝點什么,茶還是咖啡?”假如你選擇喝茶,主人就會說:“我這就把茶煮上?!焙炔杩芍^是他們的一大嗜好。來客時喝茶,主人往往端上甜點心、大蛋糕、大餡餅等,一直喝到賓主滿意為止。
飲食文化論文青島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論文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俄羅斯族服飾俄羅斯族舞蹈世界飲食文化漢字與飲食文化飲食文化英語飲食文化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