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引導系統(tǒng)失敗怎么復原
2023-03-05
更新時間:2023-03-04 09:12:27作者:佚名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環(huán)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huán)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當?shù)貢r間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與美國總統(tǒng)拜登在白宮舉行會晤。俄烏沖突一周年之際,美德兩國的關系也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法新社3日稱,兩國在俄烏沖突問題上存在深層摩擦,比如是否向烏克蘭提供主戰(zhàn)坦克,德國對美國《通脹削減法》的擔憂以及美國對德國與中國持續(xù)保持密切經濟關系的不滿等等,而這些顯然是兩人會晤繞不過去的話題。
朔爾茨與拜登 資料圖
烏克蘭戰(zhàn)爭是首要議題
據(jù)路透社3日報道,一名美國政府高官透露,拜登和朔爾茨的會晤時間為一個小時,首要議題是磋商烏克蘭問題。此次會晤有助于美德領導人就烏克蘭政府以及進入第二年的俄烏沖突交換意見。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zhàn)略溝通協(xié)調員約翰·柯比2日表示,兩國領導人將討論雙方在一系列全球安全和經濟問題上的雙邊合作。他說,美國支持德國為應對安全環(huán)境進行的政策調整,包括增加國防支出、迅速遠離俄羅斯能源。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日稱,朔爾茨可能利用此次會晤向拜登提出——他正在與其他歐洲領導人進行的有關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的討論,以此作為結束俄烏沖突的一種方式。此前一天,朔爾茨對德國議會表示,俄烏領導人目前都沒有談判意愿。美國和歐洲官員越來越擔心,這場令人痛苦的沖突可能演變成血腥的僵局。這樣下去,雙方將越來越難回到談判桌上。
德國政府發(fā)言人黑貝施特賴特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我認為他們兩人現(xiàn)在更關心的是未來的情況——烏克蘭未來幾個月的情況會怎樣?這對盟國為烏克蘭提供的支持有何影響?當然他們肯定會討論一兩個其他話題”。
“北溪”事件必須要澄清
法新社3日稱,拜登上臺以來,美德關系可謂起起伏伏。朔爾茨此次訪美可能會給兩國討論棘手問題和分歧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不少西方媒體都認為,此次朔爾茨訪美將會展現(xiàn)其支持烏克蘭的決心。
大西洋理事會的專家約恩·弗列克3日告訴法新社,在此次會晤中,拜登將明確表達對交付主戰(zhàn)坦克的辯論中被朔爾茨弄得難堪的不滿。不過,美國前外交官拉特克表示,這一事件表明,“美國和德國之間的分歧是可以彌合的,但只有在最高層會晤時才能實現(xiàn)。兩國領導人此次會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朔爾茨在此次會晤中也有話要說。法新社3日稱,朔爾茨將表達他對德國和歐盟認為《通脹削減法》中不公平綠色補貼的擔憂。法國24小時3日報道說,頗具影響力的德國工業(yè)游說團體——德國工業(yè)聯(lián)合會表示,圍繞該法案的辯論是“對跨大西洋關系的考驗”。德國工業(yè)聯(lián)合會在朔爾茨啟程訪美前表示,他需要推動該法案的“改進”,以避免歐盟公司處于不利地位,并避免兩國之間爆發(fā)貿易戰(zhàn)。
此外,德國聯(lián)邦議院議員塞維姆·達格德倫2日表示,在白宮會談期間,朔爾茨必須要求美國總統(tǒng)拜登澄清對“北溪”天然氣管道恐怖襲擊的責任。他說,考慮到美國記者西摩·赫什對美國和挪威等肇事者的揭露,美國必須對此作出解釋。朔爾茨就這個問題必須對美國政府采取強硬的措辭。
“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發(fā)現(xiàn)場
中國也在議程表上?
柯比2日在吹風會上表示,拜登和朔爾茨此次會晤還將就即將舉行的北約峰會以及中國挑戰(zhàn)等其他全球問題交換意見。白宮新聞秘書皮埃爾稱,美德領導人還將評估兩國在一系列地區(qū)和全球安全問題上的持續(xù)合作,包括共同應對中國構成的共同挑戰(zhàn),以及美德在印太地區(qū)的合作。
法新社3日稱,德國與中國這個亞洲超級大國的巨大經濟聯(lián)系使其處于微妙的地位。而由于中國氣球在美國上空被擊落,以及在半導體等關鍵技術上的經濟競爭,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緊張關系加劇。
延伸閱讀
媒體:朔爾茨訪美前 德多位政要異乎尋常地向中國施壓
德國總理朔爾茨(前排右一)
當?shù)貢r間3月3日,德國聯(lián)邦總理朔爾茨開啟其自俄烏沖突爆發(fā)后的首次訪美行程,當天將在白宮與美國總統(tǒng)拜登舉行會晤。
早在2月16日,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就對媒體表示,朔爾茨的訪美“是重申美國與我們的北約盟國德國間深厚友誼的機會”,雙方可借此機會討論“共同支持烏克蘭的持續(xù)努力,通過制裁和出口管制讓俄羅斯付出代價,并加強跨大西洋安全”等“重要問題”。與之相對應的是,動身之前,朔爾茨稱,自己“在支持烏克蘭方面有很多事可以和拜登總統(tǒng)談”。
然而,溫暖臺詞的背后卻隱約藏著一些微妙的東西。
美德雙方各關心各的
作為北約和G7成員國中綜合實力靠前的兩個工業(yè)化國家和多個平臺、框架的密切伙伴,美德高層互訪前后,通常會充斥著體現(xiàn)兩國溫暖關系的臺詞,最好還能體現(xiàn)兩國當前最高領導人間“無話不談的私人關系”。
然而,俄烏沖突一周年前夕,拜登無預告訪問了戰(zhàn)火紛飛的烏克蘭,隨后正式訪問了波蘭。而自冷戰(zhàn)開始以來就是美國在歐陸戰(zhàn)略基石的德國卻仿佛被“繞開”。
就連此次朔爾茨的訪美,即便雙方在臺面上努力強調諸如烏克蘭戰(zhàn)爭之類“共性”,卻仍有意無意對另一些“共性”不那么強的討論話題閃爍其詞。
美國毫不掩飾自己想進一步向德國施壓,逼迫后者在聯(lián)手制衡中國問題上作出“更大貢獻”。而德國對此的熱衷程度顯然不成比例。
相反,不論德國聯(lián)邦政要或智庫、媒體,都紛紛呼吁美德應借此機會密集討論一下《通脹削減法案》問題。這項法案旨在向“美國制造”發(fā)放大量補貼,從而將外國產品、制造和服務置于在美國市場中更不利的地位,汽車等產業(yè)是“重災區(qū)”。這對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和出口國、汽車工業(yè)大戶德國而言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
但是,《通脹削減法案》甚至都不在美國相應政府官員談論朔爾茨訪美的相關主題詞范疇內。正如一些德國觀察家所指出的,美國官方的態(tài)度恐怕是“能少談就少談,能白談就白談,最好干脆不談”。
甚至在雙方竭力凸顯“共性”的援助烏克蘭問題上,朔爾茨出訪前雙方的落差也十分明顯且意味深長。稍早前,德國高官不止一次暗示,是朔爾茨政府“以身作則”決定向烏克蘭提供德國“豹2”坦克,才影響并推動美國政府下決心改變“不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重武器”原有立場,同意向烏克蘭提供M1A2坦克。
德國聯(lián)邦政府發(fā)言人更直接稱,美德向烏克蘭提供坦克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攬子概念”。但拜登旋即公開加以否認,稱“德國政府未讓我改變初衷”,美國的軍援政策轉變是“獨立作出”的。
然而,就在朔爾茨動身前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又改口了,他在接受電視采訪時又承認了美國對烏克蘭提供M1A2坦克確實受到德國影響,并表示美國坦克援助“系對德國及其他歐洲北約國家‘豹2’坦克援助的補充”。
很顯然,美德雙方都對此次訪問很重視,并都希望主導訪問基調,凸顯基調共性——但這似乎并不容易。
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家大眾品牌汽車經銷商店
“既要又要”下的利益沖突
德國外交關系委員會成員指出,德國和美國既有許多一致或接近的戰(zhàn)略利益,也有許多利益不一致的地方,這就令德國歷屆政府不同程度采取了“既要照顧美國利益和情緒,又要凸顯德國及歐洲戰(zhàn)略自主權”的二元立場。
如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美德利用援助烏克蘭尋求北約內部團結、鞏固,消耗和削弱俄羅斯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相對于和熱點地區(qū)遠隔重洋、可以隔岸觀火并火中取栗的美國,德國卻地近“前沿”,一旦局面失控對方軍事機器就可能“朝發(fā)夕至”。
因此,盡管同樣是“層層加碼、盡量保持節(jié)奏”的援烏策略,美國拜登政府總體上走著“手筆越來越大、開弓沒有回頭箭”的“不斷踩油門”道路,德國朔爾茨政府卻是忽冷忽熱、時陰時晴,不斷在“保守”和“激進”間切換。
在中國問題上也是如此:美國朝野在遏制中國發(fā)展方面表現(xiàn)得越來越露骨,并不斷施壓,迫使大小盟友“選邊站”。
德國在這方面卻有自己的實際利益考量:根據(jù)在線平臺 Statista的數(shù)據(jù),2021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高達2470億歐元,是同期俄德雙邊貿易額(不到600億歐元)的4倍有余。
美國一方面試圖通過《通脹削減法案》之類貿易壁壘削弱德國企業(yè)、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一方面又迫使德國減少在華經濟的“存在感”。這種“既要又要”,站在美國角度上當然樂見其成,對德國而言卻是一枚十足的苦果。
此外,在一些戰(zhàn)略層面問題上雙方分歧在彌合,但彌合速度和幅度都不理想。
如早在奧巴馬和特朗普時代,美國就一再迫使德國增加軍費開支,俄烏沖突前德國始終推諉甚至反駁。沖突爆發(fā)后,朔爾茨政府批準為德國國防軍一次性追加1000億歐元預算,并同意提高軍費在GDP中的占比。
但即便如此,2022年德國軍費預算在GDP中的占比也不過1.5%,距離北約“指標下限”2%尚有相當差距,就更不用說和“美國新寵”波蘭同期4%的數(shù)值相比了。
美國當然希望借此次訪問“再好好談談”,迫使搖擺不定的朔爾茨“踩幾腳油門”,但后者顯然不愿輕易就范。
美國總統(tǒng)拜登 資料圖
顧左右而言他的拜登政府
在美德貿易壁壘等問題上,拜登政府也并不愿多談、深談。
在民主黨基本面意猶未盡、共和黨被特朗普話題“深度劫持”的背景下,今天的拜登政府連以往美國政要習慣性掛在嘴邊的“貿易自由原則”都不敢多提。和德國談這個敏感問題,沒有實質性妥協(xié),外交層面不合適,真有了這樣的妥協(xié),國內黨爭層面又不合適。既然左右不合適,索性盡量顧左右而言他。
哪怕在援助烏克蘭這個看似可以“放開談”的共同話題上,兩國政要的言論基調也有所克制。
德國官員既要借“一攬子援助”向國內外“觀眾”炫耀德國“對美國的影響力”,美德最高領導人“私交”的存在。尤其德國一向標榜“歐洲戰(zhàn)略自主權”的切實有效,但又要注意避免損及美國顏面。
而美國官員既不愿顯示出“被盟友左右”的“弱勢形象”,又擔心在軍事介入烏克蘭事務中顯得過于“自主”,會給國內政治對手抓到小辮子。正因此,朔爾茨出訪前,我們才看到了雙方政要在“坦克軍援話題”上被德國媒體稱作“令人震驚的跨大西洋奇觀”的反復改口和自相矛盾。
德國外交關系委員會成員霍夫認為,在烏克蘭危機爆發(fā)、歐洲不得不更加依賴美國武力保護傘的背景下,“歐洲認為自己擁有獨立戰(zhàn)略自主權的想法,恐怕至少暫時不得不收斂”,即便歐洲經濟第一大國德國,在雙邊議題上也勢必更多服從美國的強勢。
就在朔爾茨行前,德國多位政要異乎尋常地在烏克蘭等問題上向中國施壓,甚至喊出“當前形勢下中立也不行”這種“美國味”十足、此前絕少從德國官員口中聽到的臺詞,恐怕是個明顯的信號。這可能預示著不僅在此次朔爾茨訪問期間,此后一段時間內,德國的一系列涉外雙多邊政策基調,都將不得不隨著美國指揮棒起舞。
有意思的是,德國聯(lián)邦政府發(fā)言人在朔爾茨行前表示,拜登和朔爾茨不會舉行例行的會談后新聞發(fā)布會,理由是“兩人希望進行非常私密的交流”,而真正的含義恐怕是“如果不能圓滿凸顯共性,那還不如少說少錯”。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