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啦!雙魚座情感垃圾大掃除 雙魚座情感運勢
2023-11-29
更新時間:2023-11-29 20:13:43作者:佚名
1、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瓊語
2、儺戲活化石—關索戲
3、藏戲——西藏文化的“活化石”
4、獨龍族文化的“活化石”:紋面
5、古代音樂的活化石“西安鼓樂”
6、猜你喜歡:
海南是中國南邊靠海的一個城市,其語言跟閩南話也是十分相像,曾被稱海南閩語。海口就是海邊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本期小編就帶你去??谖幕纯幢蛔u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的瓊語。
海南話,又稱瓊語,是漢語方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與雷州話,潮汕話同屬姐妹系語言。南宋末期,幾十萬福建莆田人為躲避蒙寇騷亂屠殺內(nèi)遷至海南島。由于海南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南話受外界語言干擾較少,大量的古漢語詞匯和語調(diào)亦得以保存至今,可謂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海南話的書寫形式是漢字,說寫保持一致。
海南話是傳統(tǒng)漢語的繼承者之一,至今仍然保存著傳統(tǒng)閩南語的許多鮮明的特征(例如入聲)。海南話在不同地區(qū),語音、聲調(diào)、詞匯存在一定區(qū)別。一般說來,瓊北地區(qū)的海定片、瓊東地區(qū)的文瓊片及萬陵片之間交流起來問題不大,瓊北、瓊東各片與南部的崖州片、西部的昌感片之間交流起來難度則較大。
自建國以來,海南話以文昌口音的語音作為標準音,用于省電視臺、廣播電臺的海南話新聞播音,以及用于省內(nèi)各市縣瓊劇團的瓊劇演唱。
云南地處西南方,由多個民族交匯,整個城市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的態(tài)勢,其中有這么一門特殊的劇種是只存在于云南的,它被稱為古老儺戲的活化石,那就是關索戲這一種帶有祭祀色彩的戲劇,下面就一起看看關索戲都是怎么樣的。
流傳在澄江縣陽宗小屯村的關索劇屬于儺戲范疇,以傳說中的蜀漢大將關索的名字命名,何時形成無確切資料。關索劇的演出以鎮(zhèn)災祈禱人畜平安為主要目的。迄今為止,關索劇的領牲詞還有“十八大將封成神,保護人民得安寧”的詞句。
關索劇僅在每年祈神時演出(正月初二開始,十五日結(jié)束),有嚴格的季節(jié)性。建國前,面具、服裝損失,演出時斷時續(xù)。建國后,改革了只有祈神驅(qū)鬼逐疫才能演出的習俗,較多地向自娛性戲劇活動轉(zhuǎn)變,并參與社會活動及藝術(shù)交流。
關索劇所演的劇目,均以蜀漢一方為主要內(nèi)容,早期有20多個劇本,70多出戲,因年久失傳,現(xiàn)在演出的僅有24個。常演的有12個。關索劇的劇目都是藝人們父子相傳,雖有文字記錄本,也比較粗糙。每個劇目唱多白少,唱詞為五、七、十字句格式。
關索劇不設舞臺,大都在廣場上表演,演員戴上面具,穿上服裝,帶上刀槍把子等道具即可出場表演。行當有生、旦、凈三行,多以凈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飾區(qū)分。演出時全以打擊樂的鼓點配合表演指揮唱腔起落。表演由小軍或馬童先登場,用道白簡要說明情景,隨即開始各種各樣的翻滾表演動作,以吸引觀眾,繼而劇中主要角色依次上場。
通過說、唱、打來表現(xiàn)戲劇情節(jié),沒有嚴格的固定程式。其武打表演部分,近似武術(shù)性動作,有一定的套路。演員表演時,除隨手的刀、槍、劍、鞭等道具作表演外,一般不用舞臺陳設及裝置。演員在表演中還可以即興自由發(fā)揮。
關索劇音樂無管弦伴奏,旋律質(zhì)樸,音樂風格基本未受當?shù)睾推渌鈦硭囆g(shù)的影響。滇劇在云南興起后,由藝人將部分唱腔曲調(diào)用于關索劇,使兩種不同聲腔共居一體,但又保持著各自的個性特色。
唱腔有兩支基本曲調(diào),其一因系《戰(zhàn)長沙》一劇中關羽同黃忠手持大刀交戰(zhàn)時的唱腔,藝人稱為“大刀腔”?!按蟮肚弧惫?jié)奏較自由,無明顯節(jié)拍規(guī)律,上下句結(jié)構(gòu),上句落商下句落徵。上句起腔節(jié)奏字位較寬,下句起腔節(jié)奏字位較緊。音域為六度,曲調(diào)較為固定,不同唱詞的樂段,旋律小有差異,藝人有時也根據(jù)情況作行腔上的潤飾。
另一支曲調(diào)因經(jīng)常演唱十字句唱詞,故有“十字板”之稱,節(jié)奏較規(guī)整,上下句結(jié)構(gòu),上句落宮下句落徵,音域為八度。下句前半部分經(jīng)過變化,即形在“十字板”的變體。關索劇唱腔為單曲體結(jié)構(gòu)形式,大部分劇目中的不同角色只用一個曲調(diào)演唱,劇中說白較少。
少數(shù)劇目由于唱詞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之分,也將“大刀腔”和“十字板”用于同一劇目中不同角色或同一角色的不同唱段。使用樂器主要有大鈸、大鑼、大鼓、和小鈸,大鈸為領奏樂器。
西南彝族中,特別是澄江一帶,早有關索英勇事跡在流傳,而且造為遺跡,立廟祭祀。完全和諸葛亮在這些地區(qū)受到的崇拜一模一樣。這些地方為了祭祀他們崇拜的關索,把他的故事演為戲劇以娛神,這是很合理的論斷。“關索戲”這個特殊的劇種的起源,就是如此。
時間的流逝,歷史的流傳,城市的傳承有很多,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文化遺跡,歷史記載的文化,就是在精神層面上的精神文化也有很多。
那么,在西藏文化中,古今流傳的藏戲是怎樣的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jù)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nèi)容又多是佛經(jīng)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shù)。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jié)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因此,藏戲一直受大家的喜愛。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tǒng),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tǒng)、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shù)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shù)的母體,它通過來衛(wèi)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語地區(qū),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
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完善,藏戲在17世紀以后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統(tǒng)完整的藝術(shù)形式,稱為中國戲曲中的一個特有的劇種,并在藏區(qū)廣為流傳,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藏戲先后出現(xiàn)了許多傳統(tǒng)劇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戲。各個劇目的演出時間不等,短的只要幾個小時,長的可連演幾天,但每出戲一般都可分為序幕、正戲、和告別祝福儀式三大部分。
由于不同地區(qū)環(huán)境條件的差別,藏戲還逐步形成了多種流派,主要有屬于舊派的白面具派和屬于新派的藍面具派,還有獨角戲,目前以藍面具派影響最大。以戴面具來作為演員的面部化妝,是藏戲的一大特色,但作為藏戲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戲的一些劇團卻大多改為直接用油彩涂在臉上化妝,并將唱、白、舞更緊密的結(jié)合在一起,增強了戲劇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jié),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yè)余戲班的骨干力量。而各個地區(qū)的戲班,由于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于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于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jié)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shù)有較大發(fā)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紋身是指用針戳破一個人的皮膚,再加上用一些顏料使身上留下一些永久性的圖案。隨著大家對美的追求,越來越多人選擇去紋身。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有一個少數(shù)民族曾有過紋面的習俗。紋身的痛許多人都終生難忘,為什么會有人紋面呢?下面的獨龍族文化來為你解答。
獨龍族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nèi),人口僅五千余人,絕大多數(shù)生活在相當封閉的獨龍江峽谷地區(qū)。婦女紋面,是獨龍族相當奇異的習俗,對于這一習俗,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不過現(xiàn)在,怒江獨龍族紋面女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失傳,目前僅剩下36名紋面女。據(jù)當?shù)叵嚓P領導介紹,以后開發(fā)獨龍江旅游時,會以“貼畫”的形式再現(xiàn)紋面女的風采。
紋面女來歷
獨龍族紋面的習俗當起源于一種古老的信念,紋面限于婦女,俗稱“畫臉”?!缎绿茣贩Q“文面濮”,《南詔野史》稱“繡面部落”,可見獨龍族紋面由來已久。
少女十二三歲時就要紋面,有表示成年之意,而且出嫁前必須紋面。36位紋面女最大年齡108歲,最小50歲,平均年齡72歲。紋面時的年齡最大31歲,最小6歲,平均紋面年齡14歲,以12歲左右紋面最多。
紋面女起因
至于紋面原因,紋面女們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為了好看,有的說是為了死后與靈魂相認,有的說是為了不被人搶去為奴,有的說是為分辨男女。有的為了死后能帶走生前的東西。
紋面是一件極痛苦的事,一般是用一根荊棘刺出圖案,用西南樺制成的染料著色。臉上血管、神經(jīng)豐富,要紅腫、劇痛3-5天,所紋圖案終生不退。
獨龍族人極友好,常為沒東西饋贈客人而不好意思。有位紋面老人對我說,她的心愿就是等紋面人全部去世,把她們的照片展覽在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展覽館里。
紋面樣式基本相同,不分氏族和家庭。在獨龍河谷里,男子是不紋面的,而女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就需要紋面。紋面時,少女先洗臉后直臥躺于地,一婦女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以小木棍不斷敲擊一根荊棘上的硬刺,從上至下地依圖案刺戳破臉龐,再用鍋煙或一種深色的草汁,反復揉擦刺紋,讓其滲入皮下。一周左右,紅腫消失,青藍色的紋樣便永留臉上。
但是在獨龍江上、下游面紋有較大的差異,不但面紋圖案多種多樣,而且面紋的部位也有較多的區(qū)別:下游四鄉(xiāng)及三鄉(xiāng)地區(qū)大多只紋嘴唇下部的下巴部分,象男人的胡須一樣,紋條成上下線形;也有部分連鼻子下人中部位的左右都紋上了。而來自獨龍江上游的二鄉(xiāng)、一鄉(xiāng)的婦女則從額頭起,面紋布滿了整個臉部,僅僅是花紋圖案不一樣。有些老年婦女不但滿仍面紋,連頭發(fā)也剃光,只剩額前小小的一撮,很象漢族農(nóng)村小男孩的發(fā)型。如果不是紋面的特征告訴我:這是女性,我真會叫她一聲“老大爺”呢!據(jù)說,從不同的面紋圖案,當?shù)厝艘谎劬湍芸闯鲞@個婦女居住的地方,是某個部落或民族的。
您可能也喜歡:
門巴族的形成,門巴族的起源
你所不知道的門巴族語言文化
獨具特色的門巴族音樂文化
惟妙惟肖的裕固族刺繡文化
西安鼓樂,也被我們稱為“長安古樂”、“西安月古”等等,是千百年來流行西安以及周邊地區(qū)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其實,人們對于西安的了解或許都是在電視劇當中,但是大家對于西安的鼓樂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西安鼓樂的歷史溯源
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脫胎于唐代燕樂,后融于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追溯其歷史淵源,從結(jié)構(gòu)、樂譜、曲名、使用樂器等方面分析,與唐代燕樂中的大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根據(jù)資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樂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興于元、明,盛于清,經(jīng)過幾千年的實踐與發(fā)展,特別是明、清以來戲曲音樂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樂形式。長安鼓樂至今保存著最傳統(tǒng)的鼓樂演奏形式、結(jié)構(gòu)、樂器、曲牌及譜式。
西安鼓樂的藝術(shù)特色
一、西安鼓樂是以打擊樂和吹奏樂混合演奏的一種大型樂種,內(nèi)容豐富、樂隊龐大、曲目眾多、結(jié)構(gòu)復雜,是中國古代音樂乃至世界民間音樂發(fā)展史中的奇跡。長安鼓樂分僧、道、俗三個流派,各派有著不同的風格。
二、西安鼓樂各流派樂社保留下來的曲目與曲牌上千首,是一筆非常寶貴而豐富的遺產(chǎn)。其中大型套曲的體裁類別有《套詞》、《北詞》、《南詞》、《外南詞》、《外分詞》、《京套》、《大樂》、《花鼓段》、《別子》、《服子》、《打扎子》等,約有四百余套。
三、西安鼓樂的調(diào)式為七聲音階,他所用的調(diào)依據(jù)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調(diào)稱之為:六調(diào)、尺調(diào)、上調(diào)、五調(diào)。主奏樂器笛子常用的有宮調(diào)笛、平調(diào)笛、梅管調(diào)笛三種。
四、西安鼓樂的樂譜,據(jù)五十年代所知,就有七十多本,其中署明抄寫年份的,有十六本,除何家營一本署作“唐開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待考外,其余各本中抄寫年代最早的是西侖樂社保存的《鼓段、賺、小曲本具全》,注有“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59年)六月吉日置”。
西安鼓樂是中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它特有的復雜曲體和豐富的特性樂匯、旋法及樂器配置形式成為破解中國古代音樂藝術(shù)謎團的珍貴佐證;它大量的傳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將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以及陜西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1987年6月,陜西省西安鼓樂演出團進京,參加了第五屆華夏之聲音樂會并為“亞洲傳統(tǒng)音樂討論會”演出。這次演出得到了國內(nèi)外音樂家的高度評價,譽稱西安鼓樂是“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您可能也喜歡:
臺灣土生土長的劇中“歌仔戲”
中國傳統(tǒng)雕刻技藝: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福建土樓
中國國粹之北京京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