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石對話之周運1.15-1.21(貓石對話之周運9.26-10.2)
2023-07-04
更新時間:2023-06-04 16:02:55作者:未知
1、土家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牛毛大王節(jié)
2、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風俗活動是什么
3、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之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蘆笙節(jié)
4、怒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
5、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六月六“曬龍袍”
6、猜你喜歡:
土家族有很多本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中有個節(jié)日叫做牛毛大王節(jié),這個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牛王而設立的,通常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一定要殺豬祭祖。
那么,土家族文化中的牛毛大王節(jié)有什么來歷嗎?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牛王節(jié)或稱牛王會是土家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一般在農歷四月初八、十八,也有的在八月十五(長陽)。土家人對牛十分尊敬,稱牛為牛王、牛王菩薩。在牛王節(jié)這天,人們對牛更是恭敬有加,給它歇駕、清洗、喂上等飼料,有的還誦經文給牛王度魂。牛王節(jié)是牛的節(jié)日,更是人的節(jié)日,土家人在牛王節(jié)祭祖先、吃牛王粑、唱牛王戲、對山歌等,牛王節(jié)成為追懷祖先、溝通情感的民族大節(jié)。
一般人以牛在農事活動中的辛勞來解釋人們對牛的情感,這固然不錯,但在民族生活中能夠促成一個以崇敬牛王為中心的民俗大節(jié)的內在動力,就不僅僅在此,它有著更深的文化根源。鄂西土家人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很早以前,某年四月八這天,土家覃、田、向、黃等族祖先,受到異族的攻擊,土家各氏族傷亡慘重。
幾位幸存者奪路逃生,忽然被前面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形勢危急,人們準備以死相拼,密林中突然竄出一條野牛,人們有的跳上牛背,有的抓住牛尾,有的抓住牛角,野牛將他們馱過了河,免除了滅族滅種的災難,人們在新的土地上開拓、繁衍生息。后人為了不忘野牛的救命之恩,就以每年這天為紀念日。
土家族習俗土家族大多生活在山區(qū),以種水稻、雜糧為主。住房都是依山而建、杉木結構的平房或吊腳樓。土家人著裝經歷了男女同樣穿短衣、著筒裙、赤足攤發(fā)的歷史階段。清朝改土歸流后,封建王朝下令,服飾要分男女。后男穿對襟短杉,多布紐扣,寬腳長褲。婦女穿大襟上衣,大而長、滾花邊,下穿褲或八幅長的羅裙,鑲花邊。老人穿著花邊的大襟衣。
您可能也喜歡:
豐富的的文化遺產:苗族舞蹈
內容豐富的苗族詩歌文化
獨具特色的苗族服飾文化
苗族文化:豐富多彩的苗族食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除了漢族還有其它55個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國家,而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那么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呢?土家族的風俗活動是什么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一起來看看吧!
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趕年
土家有過趕年的習俗,即比漢族提前一天,月小臘月二十八,月大臘月二十九,吃團年飯,到臘月三十同樣除夕守歲,因此有土家過兩個年的說法。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二月初二
土地菩薩生日,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戶戶住屋的當頭,都有一座土地廟,也叫當坊土地,有“不怕客人來得遠,也服當坊土地管”的說法。這一天,人們對天氣晴雨十分關注,農諺有云:“土地公公曬出汗,一碗蕎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傘,一斗蕎子打一碗”。
清明節(jié)
上墳掛青,節(jié)日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豬腦殼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
牛王節(jié)
四月十八日這天,傳說是牛王菩薩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并給牛喂好料,如黃豆等,打掃牛欄,人們還要殺雞、宰豬,祭祖先。
端午節(jié)
有頭、二、三端陽之分。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頭端午最為隆重,這天一般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接出嫁的女兒女婿回家“過端午”。所謂“有心拜年,端午不遲”,說明這個節(jié)日的重要。過端午節(jié),各家都要采集艾蒿、菖蒲、風藤等懸于門首,用這些草藤燒水洗澡,可以去風濕,治皰瘡。因而有“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納千祥”的聯語。喝雄黃酒,給小孩身上抹雄黃,以及繞井宅撒雄黃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民俗事項,因為雄黃有防蚊蟲蛇蝎的功能。
六月六
曬龍袍,也叫吃新節(jié)或嘗新節(jié)。土家人在這天將家里的被子衣服拿出來曬。另外,這天也叫嘗新節(jié),瓜果谷物有的開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嘗新,要用包谷酒敬神。
月半節(jié)
節(jié)日時要燒紙錢,所謂月半紙,祭祖先,據說月半前后,死了的祖宗都回來,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為鬼節(jié),所謂年小月半大。
鶴峰土家族又把月半節(jié)當作女兒節(jié),到了農歷七月十二、十三這兩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兒回家團聚,參加祭祀祖先的活動。也因為這天出門的女子多,到聚居區(qū)鄉(xiāng)鎮(zhèn)“趕場”,觀看游藝活動的姑娘和年輕媳婦多,故又被稱叫作“女兒會”。一般在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談情說愛,為青年人的盛會,而且已不僅僅限于某一個少數民族的男女參加。
重陽節(jié)
有大重陽小重陽之分。大重陽十九,小重陽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謂撿重陽菌。
洗神
舊時土家族除信奉白虎神外,還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殺豬宰羊,男女老少著本民族服裝參加“洗神”,擺三牲祭品,由老師即男巫、手執(zhí)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驅邪。然后由一班男女?;鸸饔萌唛L的一根竹竿,畫上紅綠顏色,打通竹節(jié),灌上桐油,塞上布條點燃、左右盤旋,跳民族舞蹈。
蘆笙,是我國西南地區(qū)苗、瑤、侗等民族的一種簧管樂器,輕音蘆笙曲調輕盈高亢,重音蘆笙曲調深沉洪亮,深受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喜愛。而在貴州苗族當中,更有一個熱鬧無比的蘆笙節(jié),是黔東南苗族同胞歡慶的苗族節(jié)日,就讓我們一起通過苗族文化來了解。
蘆笙節(jié)的由來
苗族自古喜愛吹蘆笙,善跳蘆笙舞。蘆笙管又名孔明管,據傳是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有文獻記載,早在唐代西南地區(qū)就廣泛流行吹蘆笙了,因此蘆笙節(jié)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各地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預祝一年風調雨順、
中國大大小小的節(jié)日眾多,節(jié)日里還有各種各樣的習俗令人眼花繚亂。每個民族還有自己代表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樣看來,每天都在喜氣洋洋中度過。那么,在怒族文化中,有哪些代表性的節(jié)日呢?不妨往下看看。
春節(jié)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后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jié)前后兩種之分。年前,要準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wèi)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jié)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秋千、彈琴跳舞。
祭山林節(jié)
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活動只限于男性參加,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房,后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里人都主動帶著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跳舞,通宵達旦。
碧江怒族在農歷臘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仙女節(jié)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jié),此節(jié)又稱“鮮花節(jié)”,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鐘乳石的石灰?guī)r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們扎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種洗干凈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念經,大家叩頭獻貢。臺前和臺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手持法器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臺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谷豐登,年年有余。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后,人群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采摘的鮮花,帶著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說,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著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
現在過仙女節(jié),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睿瑤椭徒M織怒族人民過好節(jié)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jié)目演出,并進行劃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jié)”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節(jié)日,土家族的六月六其實就是土家族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吉日,但是并不是土家族所特有的一個節(jié)日,可是,土家族在六月六的時候,是擁有本民族特色的。那么,大家對于六月六“曬龍袍”了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土家族六月六的來源
土家族六月六是被稱之“曬龍袍”,與湖南地區(qū)漢族的“洗曬節(jié)”差不多。但是雖然稱謂上基本一樣,但是來源去大相徑庭。土家族六月六的來源傳說有很多,但是最廣泛的是,:這一天是湖南茅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難之日。相傳,覃篨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壓迫,在這天慘遭殺害。在刑場上,覃篨怒目圓睜,當劊子手凌遲剝皮時,忽然從他身上飛出九條金龍,霎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朱元璋嚇得從金殿龍椅上暈倒在地,連忙爬起來禱告蒼天。同時下令將人曬干,扎成覃篨像,讓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將覃篨血染的戰(zhàn)袍搶回來洗凈曬干,立廟祭祀,謂之“曬龍袍”。從民間傳說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jié)日。
土家族六月六的節(jié)日習俗
六月六對土家族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所以土家族六月六有著非常豐富的節(jié)日習俗,有的與天有關,有的與地有關,有的與神有關,有的與祖先有關,有的與年有關。與天有關的習俗主要有“敬太陽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認為六月六是太陽的生日,要敬祭太陽神,祈求太陽神賜給陽光,溫暖萬物,確保豐收。與地有關的習俗是“嘗新谷”。六月六這天若逢卯日,又稱嘗新節(jié),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飯,佐以鱔魚為菜,以示有余,有的地方人們煮酒殺牲敬神,感謝、祈禱神靈賜與豐收。與神有關的習俗是“燒黑神”。利川、龍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驅邪除穢,每年六月六這天燃燒香燭,抬著披紅掛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燒黑神”。與祖先有關的習俗是“曬龍袍”、“祭祀土王”,“祭祀向王”。
土家族六月六的這一天,絕大部分土家人家都會曬衣服,曬棉被,曬鞋子,稱為“六月六,曬龍袍”。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殺豬、打糍粑、做豆腐,把親戚朋友請來歡度節(jié)日,舉行以祭祀土王為主的擺手祭祖活動。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稱每年六月六為向王節(jié),焚香燭、放鞭炮、祭祀向王廩君,祈求他保佑人們在水面上航行平安。與年有關的習俗是過小年。湘西嚴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過小年。盡管該節(jié)日習俗紛繁復雜,但仍以紀念土王覃篨的曬龍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種祭祀習俗為主導。
土家族六月六的節(jié)日習俗非常豐富多彩,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土家族所在的地域特色,還體現了我國多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結果,雖然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但是依舊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是土家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您可能也喜歡:
最具文化價值的服飾-苗繡文化
民族色彩濃郁的滿族服飾文化
民族的生態(tài)建筑之苗族吊腳樓
妙趣橫生的滿族八旗文化
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和風俗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服飾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什么土家族節(jié)日土家族的節(jié)日怒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