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鱗蜥的特點(什么是鬣蜥)
2023-12-30
更新時間:2023-12-30 10:08:58作者:佚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wǎng)站“領導介紹”一欄最新信息顯示,王希勤現(xiàn)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副部長級)。
圖為王希勤資料圖,其于2022年2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至此番調(diào)整(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wǎng))
12月22日消息,日前,中央批準:李路明同志任清華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王希勤同志不再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職務,另有任用。
官方簡歷介紹,王希勤出生于1968年6月,曾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黨委副書記、副主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人事處處長、人才資源開發(fā)辦公室主任,校長助理,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等職。
2018年10月,王希勤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2022年2月任黨委副書記、校長,至此番調(diào)整。
官網(wǎng)介紹,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89位院士(學部委員)致函黨中央、國務院,建議借鑒國際成功經(jīng)驗,設立面向全國的自然科學基金,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首肯。隨后,在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于1986年2月14日正式批準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英文名稱為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縮寫為NSFC)。
2018年,根據(jù)《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自然科學基金委由國務院直屬事業(yè)單位改由科學技術部管理,依法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對獨立運行,負責資助計劃、項目設置和評審、立項、監(jiān)督等組織實施工作。
延伸閱讀
55歲李路明任清華大學校長,去年9月剛出任副校長
據(jù)清華大學12月22日消息:日前,中央批準:李路明同志任清華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王希勤同志不再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職務,另有任用。
圖為李路明資料圖,其已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wǎng))
去年9月剛上任副校長
12月22日下午,清華大學召開教師干部會議。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彭金輝同志到會宣布中央決定并講話,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陳杰同志,北京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教育工委書記游鈞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同志主持會議。
中央組織部、教育部、北京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清華大學領導班子成員,部分退出領導班子的老同志,教授代表,部門和院系主要負責同志,師生代表等參加會議。
官方公開信息顯示:李路明1968年2月生,中共黨員,漢族,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教授,曾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院長。
2022年9月任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教師發(fā)展中心主任、職工發(fā)展中心主任。
另據(jù)教育部官網(wǎng)消息:去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在清華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的任免決定,邱勇由清華大學校長轉任黨委書記,王希勤任清華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鉆研20年研制成功國內(nèi)第一個“腦起搏器”
李路明主要研究方向為人機與環(huán)境工程、腦起搏器、神經(jīng)調(diào)控。曾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首都勞動獎章等。
去年8月,學校官網(wǎng)上刊登了時任航天航空學院院長李路明教授的專訪。
李路明說:“過去五年,清華綜合科研實力水平在快速提高,始終堅持服務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在新能源、疫情防控、碳中和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些科研成果的產(chǎn)出,離不開大家前期深厚的積累?!边^去五年,他深刻感受到,我們的科研工作在“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一定位上更加清晰。
以他所在的科研工作團隊為例,他們聚焦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將載人航天高技術應用在醫(yī)療器械領域,開拓了神經(jīng)調(diào)控研究方向,研制成功了國內(nèi)第一個治療帕金森病的植入式腦深部刺激器——腦起搏器,為此,實驗室團隊在這一方向鉆研了近20年的時間。
圖為李路明實驗室團隊,他們研制成功了國內(nèi)第一個治療帕金森病的植入式腦深部刺激器(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wǎng))
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出現(xiàn)了非常明顯的動向——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研選題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fā),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學校引導我們的科研工作要“頂天立地”,其中立地就是要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呈現(xiàn)出不同學科相互交叉的態(tài)勢,實際問題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眾多學科的介入?yún)f(xié)同才能解決。過去五年,清華準確抓住了這一科技發(fā)展趨勢,成立了很多交叉學科機構,他也在牽頭醫(yī)工交叉研究院。醫(yī)工交叉是一個非?;钴S的領域,一方面用工程方法解決醫(yī)學問題,另一方面醫(yī)學提出的問題也驅(qū)動了工程相關學科的發(fā)展。
他還清晰地記得十幾年前,我們的實力和別人差距很大,在交流過程中主要是跟著別人學,很難做到平等。而過去五年,在學術交流上他感受到非常明顯的一個趨勢,即我們越來越能平視同行,國際同行也越來越重視我們的意見,真正通過交流推動了科技進步。比如,為解決我國偏遠地區(qū)患者的腦起搏器程控問題,清華最早研究了遠程程控技術,讓患者在當?shù)氐幕鶎俞t(yī)院就可以得到大城市臨床專家的遠程程控,在疫情期間成為眾多患者獲得高水平醫(yī)療服務的重要渠道,這一技術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贊賞,并引領了全球的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