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職務發(fā)明的專利權規(guī)定是什么 非職務發(fā)明的專利權歸于法人還是自然人
2024-06-30
更新時間:2024-06-30 05:00:32作者:佚名
一、審理名譽權案件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什么?
審理名譽權案件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必須具有侵權行為以及損害后果,且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才能夠認定是存在著侵犯名譽權行為。根據(jù)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法院在審理名譽權案件時是一定會要求原告提交能夠證明自己的名譽權受到侵害的證據(jù)的,能夠證明侵害名譽權受到侵害的證據(jù)如下:
(一) 證明當事人主體資格的證據(jù)
(二) 證明侵權事實存在的證據(jù)
1、新聞媒體、書刊對公民或法人報道失實損害其名譽的證據(jù)。如報道內容的原始載體。
2、虛構事實,含沙射影,對他人進行誹謗的文學作品。
3、以口頭、書面或暴力方式,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侮辱,貶損他人人格的證據(jù)??膳e出證人證言、書面材料。
4、以隱瞞真相、捏造事實并加以傳播的方式詆毀他人名譽、信譽,損害他人尊嚴的證據(jù)等。
(三)證明侵權事實造成損害后果的證據(jù),如單位處分,當事人精神受打擊患精神病,法人經(jīng)濟效益滑坡等證據(jù)。
(四)被告如主張免責,應提供其沒有過錯,或沒有損害原告名譽權的證據(jù)。
(五)有具體訴訟請求的,應提交訴訟請求金額的計算方法、依據(jù)和清單。
二、如何認定侵犯名譽權的行為?
1、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為第三人知悉。侵權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
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既可以以口頭方式進行,也可以以行為方式進行。其表現(xiàn)形式是將現(xiàn)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損于人的社會評價的事實傳播出去,以詆毀他人的名譽,讓其蒙受恥辱。比如,說“是個小偷”等。
捏造和散布虛假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誹謗的方式有口頭和文字等兩種方式,其內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損于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如誣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等。其特征可以稱之為無中生有。
2、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這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比如醫(yī)院未經(jīng)患者同意,無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梅毒、麻風病或艾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無論故意或過失,只要侵權人在主觀上有過錯,并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即屬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
3、被侵害的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如果沒有特定的人,則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謂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了侮辱或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的對象是誰,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huán)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
4、在后果上,侵權人的行為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受害人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創(chuàng)傷。必須強調的是,這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心理負擔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觀上的一種感受。也就是說,名譽僅僅指公眾對其的社會評價,而不是該人對其內在價值的自我評價。因此,行為人的行為如果沒有造成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則不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
現(xiàn)實生活當中,因為侵犯名譽權行為,雙方當事人私底下不能夠協(xié)商一致的情況之下,是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來進行解決的,行為人在客觀上需要存在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且無為第3人所知,其也就是實施了侮辱和誹謗的相關的行為。這樣的話,人民法院才能夠對此做出一定的認定和處理。